紙上財富不足恃 兩極分化最堪憂

國際投資大行公布最新全球財富報告,全球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百萬富翁人數去年上升至一千萬人,累積財富高達三十九萬億美元,基本上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平。而在全球富人增長最快的十個國家及地區中,亞太區佔了八個,顯示亞太區受金融海嘯的影響相對歐美地區為輕,此消彼長之下,全球財富出現向東方轉移的勢頭。在香港,百萬富翁人數更激增逾一倍,創下全球增幅之最。

百萬富翁人數大躍進,當然值得高興,但高興之餘有隱憂。正如報告指出,股市是香港製造財富的主要來源,由於港股市值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懸殊,前者為後者的十一倍,遠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香港股市總市值去年大升逾七成,這是財富增值的主因。同一時期,本港樓市由低谷反彈約三成,富人的身家水漲船高。反觀前年香港受金融海嘯衝擊,樓股重挫,百萬富翁人數暴跌六成,跌幅同樣是世界之冠。紙上富貴,來得快也去得疾,不足為恃,如果港府以此認為香港經濟已經完全復甦,那就是表錯情。

其實,對於超級富豪來講,有多少財富只是數字遊戲,分別只在於富豪排行榜上名次的上落,對生活並沒有絲毫的影響。所以,當局不僅應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更應該關注的是實體經濟是否復甦,基層市民收入狀況是否改善。

不幸的是,與百萬富翁人數倍增相比,本港基層市民的收入水平卻背道而馳。統計顯示,全港月入四千元以下的貧窮家庭已由一年前的逾十七萬戶,增至今年的逾十九萬戶,一年間猛增二萬戶,若與一九九七年比較,貧窮家庭更增加一倍,相當駭人。另有統計顯示,全港窮人數量由回歸前的不足一百萬人,增至一百二十多萬人。

一言以蔽之,回歸十三年來,雖然本港經濟有明顯增長,社會財富相應增加,可惜大多數基層市民並沒有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窮人愈窮,富人愈富,香港已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的貧富兩極分化還在進一步加劇,中產階層正不斷萎縮——少數上升為富豪,大部分則向下流動。

香港已經是典型的「M形社會」,即社會分成三個階層,左邊的窮人增多,右邊的富人也增多,中產階層則日益流失。這一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富豪大賺全世界的錢,並讓錢生錢;窮人就業困難,收入銳減;中產階層負擔最沉重,除日常開支還要供樓、供車、交稅,財富積累緩慢,萬一失業、生病或發生其他變故,生活隨時無以為繼,跌入貧困階層。

中產階層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才是健康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窮人與富人之間有一個緩衝地帶,窮人可以通過努力,上升為中產階層。可是,如果中產階層不斷萎縮,窮人就失去上升的希望,社會就不可能穩定,這也是深層次矛盾的表現。近年來,本港「八十後」問題備受關注,其實,這跟年齡無關,而是在病態社會中年輕人沒有出路,對前途悲觀失望,為激進主義提供土壤。早前中大民意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港人認同以激進方式表達訴求,這是社會動亂的前奏。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類歷史不斷爆發革命與戰爭,究其根源,主要就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所造成,而財富分配不均的根源則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公平。由此觀之,本港富翁人數倍增,與其說是一項喜訊,不如說是一個危險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