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炒風誤中副車 欲置業難上加難

年初以來,港府接連多次推出措施打擊樓市炒風,惜全部無功而返,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再度出招,推出包括額外印花稅、收緊住宅按揭及不容許延交印花稅等三大辣招。有關措施造成樓市成交嚴重萎縮,炒家暫時斂迹,但也因為出手太重、落藥過猛,引起殺錯良民的憂慮。如果將曾俊華視為狙擊炒風的槍手,前面多槍全部落空,今次開槍似乎打中炒家,同時亦擊傷用家,槍法之爛令人不忍卒睹。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輿論對有關措施的效果意見分歧,彈多於讚,三成受訪者表示措施有效壓抑樓市;三成五受訪者認為炒家及用家同時受到打擊;一成五認為用力過猛,弄巧反拙;一成七批評港府殺錯良民,真正用家亦受害。

仔細分析之下,有關措施的確是漏洞多多,正如立法會議員及學者指出,炒家可以利用公司名義轉移業權,避開額外印花稅。而措施僅針對住宅市場,短炒商舖卻獲網開一面,並不公平。還有,內地投資者來港買樓大多使用現金,無懼收緊按揭,足證當局推出措施前未經深思熟慮,根本是急就章。

最莫名其妙的是,港府口口聲聲打擊樓市炒風,卻並未指明額外印花稅由炒家承擔,而是推給賣家及用家協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炒家可以將額外印花稅轉嫁到用家身上。打擊炒風的結果,始作俑者的炒家安全過關,無辜用家卻受罰,這到底是甚麼邏輯呢?還有業主團體批評新措施一定會誤傷真正用家,因為離婚或者為了支付大筆醫療費而賣樓,都不屬於炒樓牟利,但也要交付高達一成半樓價的額外印花稅,對小業主真是好傷。

追本溯源,樓市炒風之所以大熾,固然有市場資金充裕、利率長期低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市場上單位短缺。港府鼠目寸光,多年來只推行勾地表賣地政策,以致每年僅有約一萬個新單位落成,個別年份甚至只有數千個單位,這比一九九七年前平均每年有二萬多個私人單位供應相差太遠。物以稀為貴,樓市供不應求,這才給炒家可乘之機。所以說,樓市掀起炒風完全是當局施政失誤埋下的惡果。現在,港府高官洋洋自得的聲稱打擊炒樓初步取得成效,令輿論的焦點集中在炒家身上,顯然是轉移視線。

然而,市民對置業的需求是剛性的,打擊炒樓的非常措施只能用於一時,樓市總體上處於大漲小回之局,只要市場上供應不足的局面未改,樓市還是會上漲的。對於有實力的炒家而言,現在可以轉炒為租,避過風頭,甚至可利用樓市暫時調整執「平貨」,囤積居奇。事過境遷,炒家又可以再戰江湖。有學者預言,當有關措施取消後,樓價就會急速飆升,炒風將再次熾熱。

當年張良僱用力士狙擊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港府打擊炒樓亦如此,炒家未必受創,卻打擊了用家買樓自住的意欲。上述民調顯示,一成九受訪者表示將擱置或取消買樓計劃;三成七回應說正在考慮中,但預料將來上車更為困難;只有約一成一的受訪者表示增加買樓意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兩成九市民認為樓市在短期內會下調,同時有四成四認為,長遠而言樓市會繼續上升,一成九預期炒風繼續蔓延至中下價單位。新一輪措施成效如何,對誰有利,對誰有害,市民看得清清楚楚。港府胡吹措施已取得成效,實在是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