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請對症下藥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進行面向社會調查,更將結果發布,公諸於世,我認為這是值得鼓勵的發展。醫專抽樣調查一千多名長者,發現六成以上患有慢性病,三分之二須由自己支付醫藥費,四成以上由於此負擔而影響生活其他開支。醫專建議,醫管局用象徵式報酬,聘請退休醫生在公立醫院為貧困長者服務。

醫學界倡「全人治療」,視病人為完完整整的人,而非一個病症,已非朝夕之事,但真正發展卻背道而馳。醫學專科愈分愈細,人的疾病被細分為不同的器官專科,再細分為器官不同部分、不同性質的「次」專科,離全人目標愈來愈遠。

把人看成社群一員,以社會因素來理解他的病,更是遙不可及。宏觀看疾病,才能保障社群健康:醫好一個病人,還有千千萬萬的病人,怎樣透過預防把千千萬萬這數目減少?醫療經費從何而來?怎樣公平對待每名病人?怎樣在經濟起伏、政局轉變、天災人禍中,仍貫徹真正服務普羅大眾的醫療?圓滿解答上述問題,比解答個別病人的問題,困難得多,但效應更大。

然而,醫專這次為社會治病,處方下藥的表現,卻僅達「實習醫生」水平。香港長者貧病交加,屬正確診斷。可惜,醫專下藥只是叫醫管局和醫生做善事,提供義務醫療,而非剖析、批判社會不公義,致令市民愈老愈窮,並就此作改革體制結構建議,難免予人小恩小惠、隔靴搔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