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有大型地產商呼籲恢復興建居屋及定期賣地以後,有更多商界聲音認同和呼籲。言論明顯針對樓市狂升而發,不約而同提到,在置業問題上社會怨氣愈積愈重,威脅到社會和諧和穩定。當然,也包含風險的考慮,恐防樓市升得愈急跌得愈快。這明顯同政府認為樓市未見泡沫,以及現時數據未足以支持有需要復建居屋唱反調,勢必形成本港管治的爭拗焦點。
起源於一九七八年的居屋計劃,原意是協助負擔不起私人樓宇,低收入家庭完成置業夢想的舉措。然而在其後的發展中,由於政策搖擺扭曲,導致居屋成為「惹火」物體,圍繞居屋爭拗不斷,至今還是是非非爭議不休,無疑由主導居屋的政策不善造成,主要體現為:其一,居屋成為與民爭利的工具;其二,居屋成為政府干預樓市的有形之手。在這兩點上,政府向為外間所詬病。
居屋成為政府收入的重要補充,是不爭的事實。以往為治理「八萬五」政策後遺,曾停售居屋,圍繞停售、重售,政府日益根據樓市拿捏,樓價低迷時不推,樓價好了重售,出售居屋成為房委會的重要收入,藉以補貼公屋的營運,停售居屋則房委會財困浮現,居屋利之所在十分清晰,賣與不賣多了一重價格考慮,正是政府能做不能講的潛在考慮。
表面目的協助低收入家庭置業,潛在目的是龐大的收益,形成強烈的矛盾,從而使居屋政策處於搖擺不定。除了一時停售、一時重售、一時更欲完結歷史,始終未體現為持續政策,更強化了與民爭利及有形之手的角色。妾身未明的居屋政策,使政府回應市場質疑時陷於無理強辯,甚麼不充當發展商角色、居屋不能解決樓價問題等,令市場很難置信。現時提議恢復建居屋,既為平息民怨,也是平抑脫韁野馬般的樓價。
居屋的角色混淆、存廢兩難,根本原因就在於政府死不承認的「高地價」政策。當前的高樓價,就是高地價致使供應失衡造成的。過去幾年實行勾地機制,政府一直力撐行之有效,供應沒有斷層,結果豪宅供應難以為繼,成為帶升樓價造出天價的動力,並致令豪宅、特色單位在中小住宅樓盤遍地開花,進而帶動中小住宅樓價急漲。
既然勾地表行之有效、供應無斷層,何以出現樓價脫韁這樣不堪的局面?何以有的地試勾了二十多次都不成?何以勾地長時間零成交?何以現時被迫恢復賣地?種種現象無不顯示,源自高地價的供應斷層,是政府一手造成的。社會廣泛呼籲重建居屋,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可見居屋備受爭議、又停又啟、存廢兩難,根源就在於政策長期失當。
應當強調的是,樓市在本港經濟發展,畫下了不尋常的波動軌迹,由九七回歸狂飆到亞洲金融風暴大瀉,由慘痛的負資產到金融海嘯的起死回生,一再證明本港樓市脫離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深刻地反映了政策短視、守舊的弊端。然而,雖然飽歷漲跌起落,本港明顯未總結出可資持續發展的策略,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好了瘡疤忘掉痛」,重複地走舊路。今次不論是否順應外界重建居屋的訴求,歸根究柢也是另一次循環過程,因為政府仍欠一整套穩妥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