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場內場外對立

去年開張的柴灣青年廣場是民政局的新場地,也是昨天的青年高峰會會場。

既是青年高峰會,應該由年輕人主導,並制訂議題和發聲,奈何主辦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十分的不放心,導致青年峰會竟由「大人」們設定議題,談虛無縹緲的「年輕人的挑戰和機遇」,也由大人們決定誰可參與。十多個老牌青年和制服團體是高峰會的合辦單位,他們可以推薦代表出席,沒有參與團體活動的年輕人就成為「散客」,只可在網上報名,但很快就額滿了。

青年峰會本應反映包容和多元精神,但卻因為主辦機構太過謹慎,把可參加的人士收窄,於是形成了「場內」和「場外」兩個對立的局面。場內是面貌較為一致性的六百位年輕人,場外是數十位「八十後」青年,抗議被高峰會排斥,並指出峰會談的並不是青年人最關心的議題。

峰會的種種安排也讓一批青年不忿,決定「踩場」。有人透過網上報名混了進去,有人扮記者大方進場,他們對被「欽點」坐在台上與司長對話的八名青年報以噓聲。在開幕禮期間,有人向司長擲鞋;在台上的對話進行當中,他們也舉起標語牌表達不滿,最後被趕離場。

世界各地都有青年議會,鼓勵年輕人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他們一般會先在地區醞釀議題,再選拔代表參與高峰會,前設是賦予年輕人空間組織自發學習如何求同存異,不能迴避意見不同的群體,或把某些人邊緣化。反觀香港青年峰會的安排卻製造了場內場外的對立,缺乏包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