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世界各地發生天災,政府賑災基金均會按情況撥款賑災。這些款項只可用作直接救助災民,但原來國際組織的救援方式已有很大的轉變,不再一味發放物資,而是向災民提供低息「微型貸款」,讓他們自行重建生活,記者親赴菲律賓災區了解,災民指「借錢重建」才能協助他們擺脫災難和貧窮。
摧毀、重建、再摧毀、再重建,天災已成為菲律賓人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十月在菲律賓肆虐兩周的颱風芭瑪,幾乎淹沒呂宋島西北部的整個邦阿西楠省,佔省內九成面積的三十個城鎮頓成澤國,經濟損失達四十億披索(約六億七千萬港元)。該省主要的經濟活動為農業和漁業,是次風災不但沖走家園,就連正待收成的農田都化為烏有。
風災發生後,香港樂施會隨即向政府賑災基金申領二百八十萬元,為災區八千多個家庭提供支持十多天的緊急糧食供應,但要讓災區重回正軌,協助災民恢復生計才是長遠方法。
災民過去都習慣以高息借貸來維持生計,「半畝農地就借一萬披索買種子同肥料,一有收成就規定要賣給債主。」貧農Nida六個月後就要清還月息高達三十三厘的欠款,如收成不佳致未能清債,只能借上借。惡性循環之下,Nida變相成了農奴,辛勤工作根本無助改善生活,而Nida所住的鄉村,幾乎是「人人有債」。
樂施會今年一月首次在災區,聯同當地非牟利團體試行微型貸款計劃,以小額和低息借貸予災民作為資本重建,減輕他們的利息負擔,每宗貸款金額約五千披索﹙約八百四十港元﹚。由於香港政府的賑災基金指明,撥款只能直接救助災民,微型貸款資金全由機構另行募捐,故資金不足,至目前只夠協助約一百人重建生活。
菜販Benigna同時是政府賑災基金和微型貸款的受惠人,前者助她度過五天的糧食困境,後者令她回復生計。「扣除入貨同運送成本,每日盈利足夠還款之餘,更有餘錢可儲。」Benigna感激港人幫忙,她向機構取得五千披索的貸款,購買量磅、蔬菜等營運菜檔,在四個月內,每周還款一次,連本帶利的還款會成為基金,繼續協助其他申請人。
同靠微型貸款的還有一群製作竹藝品的婦女,她們以貸款集體購買竹,然後分工製成竹藝品,Shirley負責製作竹篩子出售,「希望可以盡快還清高息借貸的錢,生活才不用再靠別人。」據知,現時已有不少農民、菜販正苦候微型貸款,惟基金款項不足,有待貸款和利息回籠,資金增加才能再借出。
「畀魚佢食,不如教佢捉魚,咁先係長遠出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表示,過去微型貸款多用於扶貧,惟近年開始見於災後重建,比單向補助式的援助更有效,不過由於監管繁複,政府一般不傾向以此資助。賑災基金諮詢委員會發言人回應,因為賑災基金只用於應付有迫切需要的賑災活動,所以暫不支援微型貸款。
微型貸款的概念,是由孟加拉裔教授尤尼斯於一九七六年提出,現時廣泛推廣於災後重建、扶貧等,至今全球因此概念而受惠的超過一億人,尤尼斯亦因而獲得二○○六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窮者愈窮,正因沒有值錢的抵押品,銀行往往不會對窮人批出借貸。尤尼斯眼見不少窮人所需的生產資本其實很低,惟因欠缺資本,就長久受高利貸控制,例如售賣自製的竹藝品本可賺五元五角,其中五元卻是償還高利貸利息,尤於是建立鄉村銀行,借貸予窮人。
微型貸款只借貸予最窮困的人,並且以婦女為主,又要求她們最少五人一組,還款以每周一次小額償還,培養她們互相監察和還款的習慣,事實證明還款率超過九成,比傳統銀行還高。
此種援助方法廣受國際援助機構採納,除了扶貧,用於災後重建亦很見效,南亞海嘯中,令災民恢復商業活動、重建家園,而近期的海地重建,亦擔當重要角色,幫助災民重過新生活。
香港市民善心爆棚,行善不遺餘力,前年四川地震後短短四天,便已籌得八億元,而政府賑災基金(下稱基金)在一九九三年設立至今批出的撥款亦超過十億元。
每次不幸發生天災,本港各地例必展開不同形式的籌款活動,如賣旗、街頭募捐,更有商販會自發義賣籌款。四川地震後四天內,全港已籌得捐款逾八億元,其後再有商販在兩天內義賣蔬果而籌得三十萬元。本年初海地地震,各機構積極募捐,其中紅十字會在短短三日竟已收到逾二百萬元捐款,足見港人善心。
基金則用以撥款予機構用以救援災民,如款項超過八百萬元,便須通過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批准,又會限定機構使用的行政費,以確保款項能妥善運用。基金成立至今總撥款超過十億元,尤以○八至○九年度撥款最高,達三億四千八百萬元,賑濟中國雪災、四川地震等,本年度亦有一億港元的撥款,以台灣莫拉克風災的撥款五千五百萬元最多。
■圖/文:龔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