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除了要助民紓困,通過調撥資源解決社會問題之外,更應該積極配合施政報告有關推動經濟長遠發展的各項措施與政策,展示政府有謀劃長遠的誠意與決心,可惜今年的預算案教人失望,更多的是細眉細眼,這裏幾千萬元,那裏幾個億的安排,缺乏長遠視野與戰略規劃,這或許是黃昏政府的本色吧!
特區政府視野淺薄,早已為人詬病,也多次受到中央不點名的批評。正在北京出席「兩會」的港方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引述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講話,要求香港就應對金融海嘯後的長遠發展,認真加以研究,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亦要求特區政府努力「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明顯地,香港僅靠原有的所謂四大經濟支柱,尤其是金融業此一龍頭產業,難以解決繁榮、發展與就業,必須發展新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推動經濟再上一個新台階。
在巨大民意壓力下,曾蔭權終於在前年底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研究新經濟問題,然後於去年四月公布一系列建議,爭取社會認同,要打造六大優勢產業,及至十月施政報告發表,亦有多項新構思出台,如此經過整整大半年的醞釀與公眾討論,市民自然期望預算案會有具體而有力的措施推出,加快培育六優產業的進程。
可惜的是,期望愈高,失望愈大,預算案未有把培育六優產業作為發展新經濟的重中之重,沒有特別開闢章節加以論述,其欠缺承擔及缺乏長遠視野表露無遺。
除了創新科技產業獲得增撥四十九億元興建第三期科學園之外,其他產業的資源投入與具體規劃皆乏善足陳,的確教業界大失所望,問題是,「六優」會否是另一項高大空的炒作,最終變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