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指數不可信 弄虛作假為哪般

本港空氣質素持續欠佳,空氣污染指數居高不下,中環等路邊監測站昨日皆錄得甚高水平,街上烏煙瘴氣,市民苦不堪言。其實,空氣污染的重災區遠遠不止這些人多車多的繁忙地區,有大學調查全港各區空氣質素後,發現五個接近公園的「離奇黑點」,部分黑點的污染物含量竟高出附近主幹道七倍,反映當局現行監測手法存在問題,得出的數據根本不可信,有誤導市民之嫌。

以北區為例,馬會道及新運道近北區公園一段的二氧化氮含量,高達每立方米約三百微克,是研究中發現的最高數據,較市中心部分行車路最低的三十七點五微克,高出七倍。港島區方面,向來被視為環境清靜的銅鑼灣加路連山近聖保祿學校一段道路,二氧化氮含量,竟與車流量極高的告士打道近名店坊路段不相伯仲。

有學者指出,個別公園旁道路污染物含量較高,除受車流量影響外,亦可能與風力甚至交通燈與巴士站錯配或太多有關,而樹木雖有助淨化空氣,但種得太密會形成「屏風效應」,反而會阻礙污染物消散。

眾所周知,二氧化氮對人體的呼吸系統有害,長期吸入可能引致支氣管炎、肺炎及肺氣腫等疾病,市民到公園或山邊休憩,不知不覺間隨時會吸入有害物質,誤墮健康陷阱。有學者建議,當局應在現時中環、銅鑼灣及旺角以外,增設更多空氣質素監測站,在選址時更不應局限在商業活動頻繁的地區,可惜當局一直置若罔聞,迄今未見積極回應。

當局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準確度早已備受質疑。本報去年揭發,環保署將路邊監測站設於離地五米的高處,以避開車流人流,因此,有大學研究人員以接近人體高度的儀器走訪全港各區,發現空氣污染數據比當局公布的高出二至四倍,部分街道的污染水平,更同時超出環保署甚至世衞的標準。

更有甚者,港府量度空氣污染的標準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本港現時採用的《空氣質素指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產物,隨着國際對環保的要求愈來愈高,有關指標早已落伍,以二十四小時平均污染物可接受濃度為例,本港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標準是世衞的三點六倍,二氧化硫更是世衞的十七點五倍。有學者踢爆,儘管當局前日公布的各區污染指數,只有中環等個別地區錄得甚高水平,其餘八成地區則屬合格水平,但如果以世衞指引計算,大部分所謂合格地區,可吸入懸浮粒子濃度均遠遠超標。

其實,本港空氣質素每況愈下,別說無法與國際標準相提並論,甚至比不少內地城市還要差。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當局去年不得不宣布採納世衞的空氣質素指引,但隨即被環保團體踢爆,當局採納的只是發展中國家的「中期指標」。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港府在治污標準方面只敢採用低標準,其改善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大決心,有多大承擔,不言而喻。

當局監測空氣不得其法,標準寬鬆,難免令人質疑是否刻意壓低數字,粉飾太平,營造藍天白雲的假象。只不過,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澳洲政府年前對香港發出旅遊忠告,呼籲國民到香港時減少外出;早前有國際著名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公布全球生活質素調查,本港排名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等區內城市,主因之一恰恰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港府與其玩弄數字遊戲,倒不如面對現實,採取切實措施改善空氣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