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是金融海嘯的打救之年,面對海嘯的殺傷力掩至,市場對股市乃至經濟的期望跌到谷底,年初時股市還處於向下探底走勢,難以想像會締造歷史性的旺市。因為龐大的救市投入,洶湧的流動性,催谷起持續的大升浪,漲勢可說是出乎意料,亦是多數散戶錯過這個大升浪的原因。常說「信心比黃金重要」,牛年的牛市並不是信心谷起的,反而是牛市谷起了市場的信心。
推動今輪升市的動力,並非源於港府管治有方、政策得宜,相反香港處於中美兩國夾縫間,受惠於低利率、高流動性,年中時金管局持續被動接下龐大的港元沽盤,累積起高逾六千億資金,顯見外來熱錢的洶湧。「水浸」銀行造成貸息偏低,股市、樓市齊起飛,資產市場好景來得輕易,勢必也去得輕易,當中、美進入謀求退市之際,市場果然呈現調整,雖然調整幅度有限,也是一次示警預演。
從牛年意外的牛氣,折射出香港市場的特點,處於中國同美國的政策夾縫間生存發展,過去傳統看法是受惠,現在需要新認知,不應一味強調受惠的一面,也應當看到承受風險的一面。目前,本港資產市場牛氣未盡,仍有上漲的空間,但中美兩國的退市操作已經開始,也揭開了市場深度波動的序幕。如果退市可以平緩過渡,則本港市場可望有序調整,免遭劫掠之傷。
香港沒有主動的政策選擇,但要承擔不同制度下政策選擇的風險,正是香港最嚴峻的現實。由於資本市場的漲潮,本港經濟氣氛急速回暖,經濟復甦的迹象更為明顯,由危到機如此輕易,惟恐麻醉了對發展實體經濟的追求。至今港府還在承接中央的政策輸送,維持着經濟增長的動力。雖然對曾經妄言靠金融養活七百萬人,省悟到言過其實,但對於改變這種狀態並無建樹,現今香港仍然依靠金融和地產的榮衰,維繫經濟的周期發展。
中國和美國的金融帶動復甦,面對各自的問題:中國要處理資產泡沫的威脅,美國要謀求將無就業復甦轉變為創造就業,需要兩國政府回歸實體經濟,促使實體經濟納入持續發展的軌道。轉型的努力需要時間及充滿風險。中、美經濟如何轉身,如何退市擠走流動性,直接影響香港的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模式,中美的政策效果不確定,香港也處於不確定。
牛年超乎常規的牛市,帶來財富效應和昇平景象,不應蒙蔽對風險的警覺,眼前的帳面富貴雖減輕了金融震盪的痛楚,但隱藏救市藥力減退後病症加深的可能。長遠也不應蒙蔽香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中央希望香港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資本市場的好景並不是讓我們安睡於帳面富貴之上,而是藉此際借來的時空,努力調整自身經濟,將其納於可持續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