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戰略底定 還須實踐顯成效

港交所展示其三年規劃的三項基本戰略,這是行政總裁李小加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核心戰略、拓展戰略、擴張戰略,概括的重點就是壯大業務,形式是通過擴展版圖及豐富交易產品。從戰略披露的取向分析,除了像市場預期的,主流向中國業務傾斜外,明確指出將港交所定位為全球性的金融上市平台,銳意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有潛力的企業,無疑是正確的取向。

取向正確是因為回應形勢的轉變。在金融服務角度,本港不能無視內地形勢變化,內地當前的「走出去」策略,同以往走出去不同,以往主要是將資金引入內地,當前企業走出去是將資金投向海外。香港要維繫傳統穿針引線的角色,有必要招徠世界各地有潛力的企業,成為撮合中外合作的交易平台。這方面港交所已在做,譬如引入俄鋁,繼而盧森堡等地企業,但進展並不理想。

然而,引入更多國際企業,對港交所來說無疑有緊迫感。上海密鑼緊鼓地籌備國際板,實行的就是這麼一套戰略,從而處於與港競爭對撼的地位。如果說彼此戰略相仿,那麼重點就是比進度、比成效,滬港處於典型的龜兔賽跑形勢下,港交所在確信自身優勢的同時,也要審視自身的劣勢,提升服務、提升效率,以爭奪先機是必然的選擇。制訂戰略目標不難,實踐目標,取得成效卻不易。

李小加曾透露,注重與內地市場的對接。並且似乎選擇人民幣為重要的對接口,主要吃準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前景。但需要保留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即使加速,仍然是漫漫長路,不是可作救急的救星,短中期寄望過殷恐會失望較大,實踐目標須設定合理進程,才能有助步伐踏實。目標的推進更要視乎與內地能在政策層面得到對接,需要爭取中港政府宏觀政策的支持。

港交所的金融地位,顯然面臨雙重的競爭:一方面是如紐約、倫敦一眾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另一方面是周邊金融中心,尤其上海的競爭。對這種態勢,要有明確的分野,兩個層次的競爭,在競爭性與合作性兼備上不同,前者競爭性特強,後者合作性較強。如何處置同滬、深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是港交所戰略成敗的關鍵。

作為金融中心競爭層次的分野,就競爭與合作的內外、親疏之分,應當成為港深滬溝通和合作的重要共識。既關乎生意做大,也關乎金融安全,必然成為國家的政策根基。目前,中港股市的市值已可直追歐美,超越是遲早的事。中港之間合則強、分則弱,是明顯不過的現實。同時,兩岸金融合作不排除有進一步解凍的機會,中港台三地交易所講參股恐怕仍可望不可即,但打好合作基礎是互惠互利的事,需要融入港交所的戰略考慮中。

綜而觀之,港交所的三項基本戰略,並沒太多新意,不過是過往零碎的策略目標,加以系統化後明確下來而已。但這不排除港交所營運發生變化,今後港交所要由偏重微觀改革轉向以宏觀改革帶動微觀改進。觀乎過往歷史,港交所微觀改革,無疾而終的為多,原因不一而足。現今人事交替,戰略底定,李小加點燃第一把火後,接下來就要看如何實踐目標,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