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上星期全球股市顯露的驚慄情緒,擔心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會逐步蔓延至其他歐洲國家如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足以顯示投資者的信心非常虛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發達工業國的財金官員應該吸取金融海嘯的教訓,將問題消滅於萌芽期,而不是待問題擴大成形後才着手處理。令人失望的是,七國會議沒有認真處理歐洲國家的債務問題,並託辭這問題不是由七國集團處理,應要交由歐盟跟進,令人擔心因雷曼兄弟失救而誤了大事的金融危機,再度因歐洲債務問題處理失當,借屍還魂。
七國集團甘於從國際舞台的前端退居第二線,成為無所事事的組織,一方面固然由於隨着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移,二十國集團的重要性日漸提高,隱隱然已取代七國集團成為全球合作的主要平台。另方面,七國集團在金融海嘯中受創甚深,自身難保,他們避免對歐洲國家的債務問題多說話,以免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是可以理解的苦衷,但我們恐怕這個困局,只會令當前急需處理的金融秩序問題,重整無期,並且成為歐美市場以至其他新興市場的包袱和計時炸彈。
值得留意的是,七國集團矢言繼續作出努力,推行刺激經濟措施及維持龐大的公共開支,以延續全球的經濟復甦,其潛台詞就是「復甦尚未成功,各國仍需努力」,只不過在經歷金融海嘯重大衝擊後,大家驚魂未定,渴想早日離開險境,七國財長只好自欺欺人地說目前的經濟狀況已經是復甦,令大家對前景多一份盼望,但這種盼望到底有多大的真實成分,抑或全是海市蜃樓的幻象,大家心裏有數。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美國雙底衰退的風險比過去十二個月任何時候都要低,可說是昧於事實的囈語。美國經濟會否出現雙低衰退,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就業情況是否改善?經濟增長能否重拾動力?企業是否願意作出新投資?單靠天量流動資金推進的經濟活動,根本與真正復甦完全沾不上邊。我們明白美國人希望盡快走出黑暗隧道,重見光明,對於這些美好願景的話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不過美好願景的善頌善禱是一回事,與事實是否相符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個別國家已作出退市的部署,例如英國不再增購債務,澳洲三月底有意撤回銀行融資擔保等特殊措施。但對於美國及歐洲這些特大的金融災區,退市可以說仍是遙遙無期。金融海嘯的餘波及餘震經常出現,不僅反映震央未見靜止,更可能由於金融制度的缺陷未見補救,再加上人類貪婪的本能無法監管,可能造成更大的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