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外貿前路多險 貫徹轉型方上策

兩項貿易資訊似乎給中國報喜:一是德國去年出口總額相當於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三億美元,略輸於中國的一萬二千零十六億美元,使中國出口世界第一;二是內地一月外貿大幅增長,而且進口同比增長八成五,高於出口增兩成一,順差減少六成三。前者是規模登頂,後者顯良性回歸,不過是特殊情勢的產物,似喜還憂。

中國出口稱霸,事出有因。中國外貿去年同比下滑了百分之十六,但是德國下滑更嚴重,致使其失去○三年以來穩戴的桂冠。可見是金融危機對歐洲痛施殺傷,造就了中國的稱冠,而非中國藉進步趕超對手奪來的榮銜,從中顯示的是宏觀環境的惡劣,世界需求的嚴重不振。中國商務部對出口第一作出「冷處理」,強調了不確定、反覆的可能,足見似喜還憂。

一月進出口同獲增長,預計今年將使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可由負轉正,尤其進口增幅大於出口,順差增長放緩,顯示良好勢頭,然而,增幅同去年一月基數低相關,一方面去年春節在一月,另方面當時是海嘯影響國際貿易突出的月份。今年一月貿易恢復性回暖,但金融危機尚未過去,環比數據依然是下降的,不但短期國際貿易不可能恢復到危機前,恐怕長期都不可能。

值得擔心的是,國際需求因形勢有變隨時反覆。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未來出口要增加一倍,意味着美國少進口、多出口。另一邊歐洲主權債務山雨欲來,對經濟造成影響並波及需求尚屬未知之數,貿易的比併格局卻是肯定,由此引起的貿易摩擦、匯價較量,亦會影響外貿態勢。美國啟動「出口驅動」戰略,焦點對準中國,伴隨出口攻勢所進行的匯價掠奪,可能會使中國墮入有外貿欠收成的境地。

一月的好景可能不過是曇花一現。專家普遍估計,美國需求會呈現前高後低走勢,同美國需時部署其「出口驅動」有關,當政策正式啟動,需求出現逆轉亦不奇。令人擔心的是,內地企業生產和統籌對形勢誤判。去年尾今年初進口量中,很大比例是生產資料的進口,顯示宏觀層面追隨定單的產銷預期升溫,但恐怕有樂觀過頭的風險。

同時,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之時價亦普漲。比如,鐵礦砂進口增四成三,均價漲逾一成一;大豆進口增逾三成四,均價漲逾一成七;煤進口增四點四倍,均價漲兩成。數據啟示,隨着進口增長,物價的漲勢也開始引了進來,難免出現以往由資源漲價傳導的高通脹模式。與此同時,中國輸美產品量增了逾兩成,而價格下降了至少兩成,又顯示貿易活動的效益下降,中國貿易「保份額」,更要保效益。

無論從甚麼角度看,中國出口第一的桂冠,未經「可持續」的考驗,贏在運氣多於實力,以致一月份中國外貿的佳績,難消除曇花一現的不確定性。對外貿形勢仍是似喜還憂,只有具此見地,才能根本杜絕重返倚賴出口動力,帶動GDP更上一層樓的幻想,以便將「調結構」的策略,貫徹於宏觀經濟以及失衡的貿易層面,堅定轉型發展經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