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亂象難挽 政策兩難愈深

早前,一個「嚴禁信貸資金流向股市」的消息,引發A股大跌。這個現象耐人尋味,按理說嚴禁信貸資金炒股,是合理、正常、健康的監管,但偏偏正常的監管得不到市場肯定,市場的反應不但顯示信貸資金炒股確有其事,也表明市場對泡沫的偏好。這種現象更推及樓市,樓市雖然不及股市的敏感,但從市場訊息的反饋判斷,與股市沒甚麼兩樣。

這現象困擾內地決策層。中銀監主席劉明康表示,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樓市不算嚴重。有趣的是,有關問題反覆提出,不斷問起,正顯示市場對劉明康「標準答案」質疑難消。然而,銀監近期派人深入基層銀行,為查信貸資金去向奔忙,無疑顯示劉明康對信貸資金炒股炒樓也將信將疑,要查個仔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老話,市場深諳其妙。

股市另一個反應敏感的,就是央行加息。日前人行副行長蘇寧表明,上調存款準備金不意味收緊流動性,又否認政策外鬆內緊,回應加息追問時表示,「會在適當的時候採取適當的措施」。結果市場拋開他的所有前提,偏信了採取適當措施的說法,認為人行會提前加息。央行官員的宣示難以取信,恐怕同央行利率變動太多出其不意有關,破壞了市場的預期,使人更樂於「寧信其有,莫信其無」。

上述事態,暴露了當前信貸及政策的兩方面角力:一是基層銀行的內控鬆弛,導致信貸資金流於炒股炒樓,但頂頭監管機構卻未必掌握實情,兩者角力形成政策誤判的風險;二是貨幣政策欠缺市場共識,導致信用不彰,人行欲借助貨幣政策動向來管理通脹預期,將力不從心。市場情緒不但未能受到政策牽引,反而成為政策的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立即生亂。

從前一種角力而言,市場反覆體會到,商業銀行未能建立健全的內控,銀行體系風險的控制更多靠銀監等上級機構施加規限、頻密進行窗口指導,離開這一條,銀行的亂象如何難以想像。事實上,商業銀行在政策放時,一窩蜂擁上搶放貸,到政策收時,業務陷於停滯,始終停留於「粗放」的經營模式中,完全談不上精細的經營及管理,亦無創新可言。結果只能靠銀監睇到實,疲於奔忙。

後一種角力,使決策者、監管者對市場的態度變得更為微妙。一方面市場不斷猜測、揣摩政策動向,經常性出現過敏的羊群效應;另一方面決策及監管也惶惶恐恐地盯緊市場,因為從動機而言,不希望急升亦不希望下跌的維穩心態,使得當局要頻密地發聲,釋放政策訊息,以冀左右市場情緒,結果就股市目前的指數水平、樓市當前的價位,捧怕禍、打怕痛,市場洞悉其奧,政策更難以脫兩難之困。

去年新增信貸九點五九萬億,模糊了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何謂適度的準則,今年政策宣示不變,訂七點五萬億信貸目標可謂額度不菲,但恐怕仍會突破。因為到現階段,無論是已鋪開項目,還是救市未完成的「欠帳」,加上新增的項目,信貸的需求仍會膨脹,信貸經受兩年的膨脹,一旦啟動加息轉向加快退市,震盪勢必很厲害;若然不退市、加息,通脹燃起也是玩笑不得的事。政策兩難愈踩愈深,如何自拔考倒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