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緊貿要躬行

港府與國家商務部昨日簽署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補充協議七,涵蓋十九個領域,共有三十五項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便利措施。新安排下,本港醫療機構可在內地多個省市獨資設立醫院,也可在廣東設立獨資或合資療養院;港商可在京滬兩市設立獨資或合資旅行社,經營港澳旅行團;港資銀行在內地拓展業務的限制亦獲放寬;此外,協議還放寬醫療、建築等專業人士的北上執業要求。

翻開洋洋灑灑的協議內容,看似包羅萬有,可惜相關協議無法解決香港的實際問題,亦不能切合經濟及民生發展的真正需要。事實上,本港經濟發展失衡,過於單調,乃至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就業錯配,當務之急是推動產業多元發展,為中下層打工仔提供就業機會。補充協議七主要惠及醫療、金融、建築等專業,顯然與現實脫節。

其實,即使是能夠受惠的行業,補充協議的作用也只是聊勝於無。有旅行社負責人表示,雖然協議為業界帶來商機,但現時內地港澳團以購物團為主,收費相當便宜,港商暫時難與內地旅行社競爭。藥劑師學會亦認為,基於兩地薪酬差距,相信不會有太多香港藥劑師到內地發展。由此可見,曾蔭權吹噓補充協議可為兩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根本是言過其實。

CEPA推出至今已七年,之所以成效不彰,主要是因為港府無能所致。雖然CEPA協議年年補簽,但港府官員往往將補簽儀式視為做騷,沒有切實跟進協議內容,其情形就好比中央政府給了香港一把金鑰匙,港府卻不思進取,一味等運到,完全不懂得用這把鑰匙去打開寶庫,結果得物無所用,枉費了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隨着中國進一步對外打開門戶,類似CEPA的優惠已向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開放,令香港的優勢日漸淡化。例如中國與東盟今年元旦起成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協定在百分之九十的貿易中互免關稅,今年首季,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總額已比去年同期增長逾六成。

在東盟十國中,新加坡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曾經有人形容,假如國土可以移動,新加坡定會不惜代價移到中國旁邊。如今新加坡排除萬難,抓緊機遇,千方百計地向中國靠攏,反而近水樓台的香港,雖然七年前已與內地簽訂CEPA協議,卻沒有好好把握率先起步的優勢,白白浪費了發展先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早前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榜上,新加坡取代美國躍升榜首,而香港只能原地踏步,屈居第二,孰優孰劣,已不言而喻。

除了新加坡外,香港還面臨兩岸融合的巨大挑戰。兩岸當局密鑼緊鼓,正爭取盡快簽署ECFA協議,觀乎內地當局對台灣的經濟懷柔政策,外界普遍認為,ECFA協議的內容將比CEPA更優惠。兩岸愈走愈近,香港的CEPA還有何優勢可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任何經貿協議都不再是任何地區的獨享專利,一個地區能否脫穎而出,不在於有沒有CEPA,而在於本身的努力。港府再不奮發自強,香港必然墮入邊緣化的深淵,再簽多少份補充協議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