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少年苦,只怕老來窮。在香港,不少貧窮長者晚景淒涼,老無所依,老無所養,尤其是行動不便者,往往只能望天打卦。由於私營安老院舍所費不菲,且服務質素沒有保證,不少長者只好求助於政府資助的安老宿位,可惜僧多粥少,一位難求,不得不長期輪候,與死神賽跑。每一天都有長者在漫長而無奈的等待中油盡燈枯,抱憾而終。
官方數字顯示,在輪候資助宿位期間死亡的長者正逐年增加,二○○六年為二千一百五十九人,○七年為二千四百四十九人,○八年為二千五百五十六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承認,○九年,於輪候資助護養宿位及護理宿位期間死亡的長者人數,合共四千五百三十八人,即平均每天就有十二位長者等到死,其中正輪候護理宿位的長者,更有約四分一在獲安排宿位前離世。在經濟落後地區,發生這種事也許情有可原,然而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如此荒謬的事情竟然天天發生時時發生,實在令人震驚,這是香港的恥辱,更是港府棄老、虐老的鐵證。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已多達九十萬人,而政府提供的資助安老宿位僅二萬六千個,無異於杯水車薪。目前正在輪候宿位的長者逾二萬五千人,平均需輪候三至四年時間,即使當局表示未來三年總共將增加一千五百個宿位,亦遠遠不敷所需,張建宗亦不得不承認,難以預計輪候時間可以縮短多少。黃台之瓜,何堪再摘,須知需要宿位的長者許多已是風燭殘年,如果不盡快縮短輪候期,這與叫他們等死有甚麼不同!
可笑的是,張建宗美其名曰港府鼓勵長者「居家安老」,因為「這是大多數長者的意願,也是全球大趨勢」。是的,有頭髮沒有人想做瘌痢,中國人尤其重視家庭價值,誰不願在家中安度晚年?誰不想一家團團圓圓?誰不希望兒孫圍繞身邊,承歡膝下?然而,社會結構在急速發生變化,不少市民為生活所逼,自顧尚且不暇,遑論照顧長者。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有所承擔,其實,當局並不是沒有能力承擔,問題在於當局自私自利、不仁不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
港府推卸責任的其中一個藉口是「資源不足」。實際上,港府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逾二萬多億元,堪稱水浸庫房,奈何他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大家可以見到,當局在為自己人加薪謀福利時十分豪爽,譬如聘用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每年需耗費幾千萬元,推銷政改方案又勞民傷財,今年公務員加薪又用去十多億元,甚至連一個不知所謂的飛龍標誌也前後折騰花掉數千萬元,若將所有無謂浪費的資源都節省起來,用得其所,何愁安老宿位短缺問題不能解決?
歸根究柢,港府並不是欠缺資源,而是欠缺良心,欠缺承擔。長者一生為香港社會打拚,沒有功勞亦有苦勞,如今人老了、窮了、無用了,港府就視之為經濟負擔、社會累贅,對他們愛理不理,甚至一腳踢開。
當然,港府從來不承認自己虐老欺老,相反,高官經常將「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掛在嘴邊,曾蔭權曾振振有辭地說過,自己也已經六十多歲,「怎能心中沒有老人」?其實,如果他們心中真的有老人,為甚麼資助安老院舍一位難求?為甚麼每天都有十多名長者死不瞑目?事實勝於雄辯,港府不僅是「氣候逃犯」,更是「社福逃犯」、「安老逃犯」,正如有人指出,這是一個不仁不義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