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昨日與民主黨代表歷史性會面,會後並破天荒召開記者會,既交代雙方「破冰」情況,亦再次闡述中央政府對香港政制改革的立場。李剛形容,政改方案正處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狀況,要達到柳暗花明的最終結果,本港各政團必須求大同、存大異,謀求共贏,若有人只求獨贏,只會淪為雙輸。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隨着政改方案提上立法會表決的日子愈來愈接近,社會上的爭議亦愈來愈激烈,此時此刻,中央政府官員與泛民主派暫時放下歧見,坐下來商談,既體現了中央政府希望推動香港政制向前走的決心與誠意,亦有效地消除了社會上部分不理性的聲音。事實上,從民主黨的初步反應來看,他們對今次會面結果基本上是持正面態度的。這也證明,只有理性、務實、負責任的溝通,才是推動香港民主向前發展的唯一道路,搞對抗只會適得其反,一拍兩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人將泛民主派與中央政府官員的歷史性會面,比擬當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這雖然有些不倫不類,但至少也說明今次會面確實頗為引人注目。當然,一口吃不了胖子,一步走不了千里,由於雙方的分歧依然很大,尤其是在一些原則問題上,雙方各持己見,各說各話,所以,寄望見一次面就解決所有問題,那是不切實際的。今次破冰之後能否捉到魚,只能拭目以待。

民主是個好東西,沒有人反對民主,但民主之路應該怎麼走,步子應該邁多大,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社會,多元化社會,各方對二○一二年政改方案有不同意見,一點也不奇怪,惟不可否認的是,主流民意支持政制向前走,不希望原地踏步,而多次民調均顯示,支持二○一二年政改方案的市民佔了大多數。如果泛民主派真正支持民主,就應該認清形勢,尊重民意,「做出負責任的決定」,任何人逆勢而行,只能自食苦果。

目前社會上對政改方案最大的爭議,在於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正如李剛所說,多次民調顯示社會對功能組別存廢問題意見分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有三成六到五成人認為應該取消,亦有四成人認為功能組別經過改革後可以保留。再說,特區政府亦未獲中央授權,對二○一二年後的功能組別存廢問題作定奪。李剛強調,「在這兩個不可能情況下,也就不可能現在來處理這個問題」,若民主黨因此反對政改方案,「是沒有道理的」。

事實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儘管二○一二年政改方案並不完美,未能盡如人意,惟從目前的客觀現實來看,大概也只能做到如此了。方案能夠通過,標誌香港民主向前踏出一步,相反,方案被否決,原地踏步事小,香港繼續內耗事大。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民主之路是要靠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第一步邁不出去,永遠也不會有第二步。

中央出手 主導政改

值得一提的是,推銷政改方案,本來是港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竟然要由中央政府直接出面與泛民主派溝通,這一方面顯示出港府的無能,另一方面亦顯示出中央政府的無奈。古人說:「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港府爛泥扶不上壁,曾蔭權做不好呢份工,竟然使出怪招,單挑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就政改方案進行所謂電視辯論,只可惜,這場辯論騷還未開場便已劣評如潮,被指為厚此薄彼,加劇矛盾,添煩添亂。難為曾蔭權將推動政改視為本屆政府最主要的任務,並且揚言要「玩鋪勁」,如今看來無非又是一場大笑話。

中央政府被迫走上前台,出手收拾殘局,證明我們一向堅持的看法沒有錯,即中央政府對香港絕不能「五十年不管」。事實上,香港不少深層次矛盾早已超越「兩制」的範疇,別說港府沒有能力管,即使有能力也無權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再放手不理,香港只會永無寧日。鄧小平當年給予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有人將之理解為「五十年不管」,是絕對錯誤的。香港是中國的特區,港府主要官員由中央政府任命,而香港的政制發展必須獲得全國人大的同意,這是政治現實,不管願意不願意,中央政府都不能對香港放任自流。好虛名則害其實,香港回歸十三年,亂足十三年,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三國時代,吳蜀兩國在軍事上打不贏魏國,就慫恿一班腐儒建議曹操學習周公放棄兵權,榮歸故里。曹操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堅持自己不能放棄兵權:「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今時今日,也有不少人希望中國政府放棄對香港的管理,企圖讓中央政府墮入「慕虛名而處實禍」的圈套,豈可不慎!

總而言之,中央政府與泛民主派首次坐下來溝通,無論成效如何,已經確立了一個先例,中央政府主導香港政改,港府淪為配角,其表現已無足輕重了。當然,前面的道路是不可能平坦的,政改方案還會繼續爭論下去,關鍵是看中央政府的態度。正如蘇東坡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既然香港的民主要向前發展,當局就必須排除干擾,不要受到「穿林打葉聲」的影響,即使是「吟嘯徐行」,也總比原地踏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