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人才遜星洲 教育樞紐枉吹水

俗語說︰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儘管港府大力吹噓教育產業,揚言要將本港打造成區內教育樞紐,但吹者自吹,香港能否成為教育樞紐,並不是由港府說了算。教育局官員上月率領高校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尼,推介本地院校,希望吸引優材生來港就讀,結果在與新加坡的人才爭奪戰中一觸即敗,鎩羽而歸。外地優材生用實際行動對本港高等教育投下不信任一票,無異是對港府的當頭棒喝。

一名新加坡物理學優材生本來透過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申請入讀本港院校,但新加坡院校隨即開出更優厚的條件,成功留住人才。儘管本港院校曾自行「加碼」,包括提高交通津貼,並提供研究期間校內住宿,該優材生最終仍然選擇留在本地升學,這除了顯示新加坡院校開出的條件更吸引,亦反映該國十分重視人才,本港院校只能望洋興嘆。

事實上,本港在吸引人才方面一向處於劣勢,根本無法與新加坡競爭。以科研工作為例,研究生由完成論文至取得研究成果,往往要花幾年時間,但港府在這方面很少提供支援,以致不少港產科研人才在資金不足下,被迫轉往內地或海外發展。星洲人才留國發展,本港人才卻不斷外流,此消彼長下,難怪香港在與新加坡雙城記的競爭中屢次敗北,逐漸被拋離。

港府把教育產業吹得天花亂墜,但除了預留幾塊地興建私立大學外,至今未見推出其他具體措施。眾所周知,要發展私立大學,最重要的並不是地皮,而是必須有師資人才、監管制度以至整體教育政策等配套措施。還有,院校自負盈虧,如果收費過低,師資及教學質素難有保證,收費過高則對外地學生缺乏吸引力。現時學生在香港自資攻讀學位課程,每年學費超過十萬元,再加上各種雜項開支,費用與負笈英美相差無幾。試問外地學生為甚麼要花費巨款,千里迢迢來港求學呢?

早前有院校建議當局效法外國,在推行獎學金吸引外地生來港之餘,規定受惠學生畢業後要留下工作,否則須賠償院校損失。問題是,本港獨沽一味發展金融、地產,產業結構過於單調,專業人才就算有一身本領,也未必能盡展所長,年前有石油鑽探人才透過專才計劃申請來港,最終竟被拒諸門外,就是最佳例證。

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連新加坡也不如,遑論吸引英美等國家的學子。事實擺在眼前,雖然不少本港大學聲稱要推動國際化,但其實收生仍以內地人為主。饒是如此,本港院校對內地學生缺乏輔導和支援,以致他們遭遇就業、生活及情感困擾時孤立無助,難怪近年不斷上演內地學生自殺的慘劇。今年三月,一位來自廣西、就讀中大經濟系的女研究生在宿舍內上吊身亡,不但全城嘩然,連內地官方媒體也撰文炮轟本港近十年發展高等教育務虛浮誇。本港院校連留學生的生活也照顧不周,所謂打造區內教育樞紐,從何談起?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港府與其好高騖遠,倒不如腳踏實地,切實提升本港基礎教育質素。這些年來本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混亂不堪,單是教學語言就變來變去,一時母語教學,一時上落車,一時又微調,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可憐莘莘學子慘成白老鼠,成為被試驗、被犧牲的一代。當局捨本逐末,連基礎教育也搞不好,卻空喊教育產業、教育樞紐等漂亮口號,實在是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