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後和八十後的價值取向跟前一兩代人有相當大的歧異,但企業文化和價值標準仍然由五十後和六十後那一代人決定。由他們定遊戲規則,並且由這些標準和規則來評核,那被評核的一群當然不滿。
由五十後開始這幾代人,最明顯的分別是成長的競爭程度差別很大:五十後的要考升中試,十來歲時已經要參加一場拚個你死我活的公開試;六十後幸運一點,有九年免費教育,好好歹歹可以平平穩穩升中;隨着環境改善,資源競爭減少,而後來的升中派位由五組改為三組,排第一的和排第二十的一齊抽籤,競爭性又不可同日而語。
在競爭性高的環境長大,通常都比較珍惜,所以以前的大學生踏入社會工作,第一規條就是要懂得捱義氣,不斤斤計較,有工作即是有表現機會,有機會就可以大展身手,然後才收割利益。
這班以前捱慣義氣的五十後和六十後,現時面對的新一代卻是滿腦子權益,哪些是工作範圍以內、哪些是額外工作,通常都分得一清二楚,因為大潮流就是要維護每一個人的權益,捱義氣似乎已是不合時宜。
其實那些政治激進的反高鐵青年不能反映八十後青年的問題,他們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個人觀察,大部分八十後青年並不熱衷政治,不信者大可翻查投票資料,十八至三十歲這個組別的投票率是各組最低,有時甚至低一成以上。因此,要分析八十後等世代問題,不要只看表面,以為八十後就是陳巧文,那就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