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能苦民之所苦,以民之所欲為施政的依歸。受金融海嘯影響,台灣經濟低迷,此乃非戰之罪,不能全怪在馬英九政府身上,但還是引來民怨不斷。因之吳敦義上任閣揆後喊出了「庶民經濟」,希望能照顧到每個老百姓的生活,在政治上也奉行「庶民政治」,希望能符合人民的期盼。
但是,現在庶民政治又落入進退失據的窘境。從健保費調漲、死刑存廢問題、房價飛漲等,一連串爭端與民怨接踵而來。在庶民政治的軌道上,如何去投民之所好,就成了政策的方向。政府以民意為依歸,也就失去政策的穩定性,時左時右,時快時慢,隨着民眾的叫囂節拍而改變。
如主張廢除死刑的法務部長王清峰,乃是將其個人推行的人道信念,凌駕在國家法制與社會的共識之上。王清峰個人突出的理念未經社會討論和立法程序,竟要以部長之職權貫徹之,全民震驚。馬英九政府無奈。有社會影響力之人士喊出「馬政府不表態,全民用選票制裁」、「如果現就撤銷死刑,年底的五都就不必選了」,這些話擊中了執政者的要害,為了選票,為了息民怨,為了勝選把握,馬英九政府第一時間勸退王清峰,不讓民間的怒火蔓延。
馬英九政府正面臨多難之秋,從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辭職開始,官員接二連三地辭官歸故里,與政府劃清界線,像是逃離火線般,而難以與馬英九團隊共生死,應是年底五都選舉有如泰山壓頂之重,讓官員們喘不過氣來。
馬英九政府喜歡任用有理想主義官員,他們堅持理想,但這往往與現實存在衝突,無法與馬英九共舞。執政團隊若無一致的精神,又缺乏宏觀管治藍圖,一切以選舉為考量,就常適得其反,陷父子騎驢之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