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聯儲局下次會期愈近,有關次輪量化寬鬆(QE2)細節的揣測愈多,當中大同小異,大同是指每月千億美元的主張是市場的共識;小異是對總規模的大小,有由過萬億到四萬億不同的推測。由於經濟不確定性頗多,聯儲局對形勢還未到料事如神的化境,其QE2推行,也就像中國俗語所說的:「摸着石頭過河」,就是因勢而動、見步行步。整個量化寬鬆哪怕可能深不見底,也只能採用多輪分階段的進程安排。
受脅於QE2引致的通脹擔憂,投資者倒貼利息也買入美國抗通脹國債(TIPS),顯示量化寬鬆先聲奪人。就量化寬鬆的利弊,聯儲局內部分歧加深,也使QE2只能順勢而為,見步行步是平衡歧見的折衷。聯儲局拋出量化寬鬆是政策目標轉變,是對通脹預期管理的表現。聯儲局今年九月解釋大買國債的原因,表明評定一個長遠有利於推動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通脹,而當前通脹太低。這是聯儲局製造通脹、對抗通縮的策略。
製造通脹預期,是想減輕消費放緩。美國人經歷了金融危機以後,意識到儲蓄的必要,以致近期儲蓄率回升,但這降低了消費投入,聯儲局不希望民眾儲蓄熱情過頭。製造通脹預期,只想民眾不吝借貸及早消費,增加眼前的需求。基於這種動機,以往致力保持通脹於低水平的策略,已轉而有心讓通脹高些,或者讓民眾預期通脹會不斷升溫。
推高通脹,可以減輕消費者和企業的債務負擔,同時通脹的漲工資效應,也使得償還固定利率的貸款容易些。然而,聯儲局製造通脹的意圖,並非盲目到容忍高通脹,走向負面。聯儲局官員普遍認為,年通脹率保持在百分之二就正好,但今年以來月度通脹率僅略高於百分之一。當然,人算之外還有天算,有誰能保證通脹率百分之二不多不少剛剛好呢?推高通脹的策略,最終不無「走過龍」風險,因此才被形容為「危險賭博」。
顯然,提高通脹率幫了借貸人,也降低了放貸的吸引力;另外,提高通脹率可能招致不想發生通脹的環節,也承受了通脹的衝擊;一旦通脹率高到過了頭迫使聯儲加息,就會拖累經濟復甦。正因為這些後果的存在,聯儲局量化寬鬆的政策,帶有棋走險着的成分,亦因如此,聯儲局不能不採取摸着石頭過河的策略,見步行步地推進量化寬鬆。
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控制得宜,即使最終能解決美國的問題,也會為全球帶來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實行量化寬鬆,大量日圓流向全世界,日圓的漏出率超過百分之十五,美國推行量化寬鬆一是規模較之為大,二是美元的主導地位,美元漏出率要比日圓高許多。每月千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即使以百分之十五為基數去算,也有不少於百五億美元的熱錢全球亂竄。
聯儲局的量化寬鬆,實則是美國治病,全世界陪其吃藥,一旦聯儲局控制不宜,全世界也就吃下了過量的藥,無病也搞出病來,所以聯儲局賭這一鋪,賭注已不僅僅是美國,也把沒有量化寬鬆的國家,尤其新興經濟體,押在賭盤上了。量化寬鬆導致美元發行無序,必定引致匯率的無序,「貨幣戰爭」就難免因此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