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整為重 「保八」不消再提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正為「十二五」規劃定調,有風聲指當局底定規劃的核心是調整經濟結構,可能不再提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作為調整的重頭戲,是調控房地產業,相對應的是重點扶持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這麼一條發展思路,有順應時勢而為的必然,相信亦在市場預期之內。事實上,「保八」雖然是因應金融危機而提出,但其後政策目標已「變奏」為保增長、調結構,執行的結果,超額兌現了經濟增長目標,但調結構收效較微。

從中揭示了內地經濟保增長容易、調結構困難的現實,因為以經濟增長衡量政績的GDP主義太過根深柢固,開動GDP對地方政府來說駕輕就熟,完成任務斷無難度。且看「十五」時期,政策預定年均增長百分之七,結果增速達到百分之九;「十一五」預定百分之七點五,結果是肯定超過百分之十。面對這樣的現實,提「保八」或GDP目標顯得意義不大,反而長期以來恰恰是追求GDP,加深了經濟結構的失衡。

放棄提「保八」這類增長目標,可以體現引導發展的注意力,由追求經濟增長轉向專注結構調整的政策選擇。然而,世事無定,好的政策動機不一定引出好的結果,以往不乏例證。因為推動GDP,地方已習慣了倚重房地產或鋪開基建的模式,要轉向調結構成就發展方式的轉型,由粗放式管治到精細化治理,由追求數量到深化質量,還要受到領導才幹和管治藝術的考驗,從後金融危機時期的表現看,並未敢樂觀。

可以想像,經濟既形成了一定模式,地方管治的武功家底、招式套路就在房地產基建上,中央辣手調控房地產,就如同廢其武功,逼其學另一套,但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轉頭來看為甚麼早前房地產調控成效不彰,就是因為力保武功家底的情緒在頂住,時至今日,當國家部委提出「房地產不能作為支柱性產業」,地方有「不理解情緒」,「對調控房地產認識有差異」,就凸顯地方未能跟隨中央的指揮其來有因。

一旦「十二五」不追求高增長,又以打壓房地產為主軸,對經濟並非沒不進則退的風險,因為這邊廂加強打壓房地產,挫傷了經濟增長;那邊廂新興的產業未能承接增長動力,整體經濟增長並非無失速之憂。以打壓房地產迫使實現經濟轉型,歸結起來有兩重風險:一是經濟治理上的政策風險;二是經濟動力可能斷裂的風險。實際上,社會收入分配模式調整遲緩,以發展內需帶動服務業經濟還嚴重滯後,經濟動力的轉換短期不會順利實現。

另外,尚有優勢而當局無意打壓的出口產業,卻遭到外力的重重打壓,構成經濟另一層隱憂。目前圍攻人民幣,脅迫升值的形勢愈來愈嚴峻,背後是全球外需已大幅萎縮,各國廣泛「再工業化」,引發貿易層面激烈角力的結果。國際合作應對金融危機的氣氛已經破壞,金融角力中國不但無優勢可倚重,反有孤軍作戰的落寞處境,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眼看只能保得幾多是幾多,已難倚重。在當前危機嚴峻氣氛中,要理順經濟結構,重納均衡增長,實在說易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