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按揭信貸庫 遏炒樓不容緩

在極低息的環境下,政府推出多種調控樓市措施均成效不彰,無力阻止樓價反覆向上之趨勢。銀行基於貸款選擇不多,仍傾向於以低息批出按揭,使炒家樂得低成本賺厚利,不過經濟一旦逆轉,持有多個物業的炒家無力還按揭,將留下爛攤子給銀行。所以,正面信貸資料庫擴展至按揭層面之建議普遍受銀行界歡迎,消息稱新例有望提前至半年後實施,以現時樓價的狂態,此事宜早不宜遲。

「正面」信貸資料庫只是一種說法,因為每一宗按揭都是一筆負債,累積下來猶如「雪球」,好景時利潤愈滾愈大,崩潰時毋庸多言,九七過後的香港及次按爆煲的美國均是活生生的例子。雖然八、九十年代借九成按揭之路已行不通,但泡沫膨脹的速度不減當年,前車之鑑豈能忘。

金管局早前已發出指引,以借貸人供款負擔不能超過五成入息為上限。既然「上車人士」要受此限,炒家卻可鑽銀行業的漏洞,在不同銀行承做不同物業按揭,甚至遠超個人供款能力,對真正置業者而言甚不公平。按揭正面信貸資料庫可堵塞有關漏洞,讓一些炒家無所遁形。

不過,新例雖可令炒家持有的物業資料在借款銀行之間曝光,但僅對「小炒家」有效,大炒家狡兔三窟,可利用離岸公司等其他途徑隱瞞身份;惟按揭資料庫若能隔阻了一批實力不足、圖渾水摸魚的投機者,銀行自保之餘,亦免得小炒家遭大浪淹沒。

樓市炒風催生泡沫,惡性通脹山雨欲來,許多港人為免銀紙貶值而加入炒股炒樓行列;負利率是毒瘤,持有「磚頭」保值是正常但未必是正確的思維,因為經濟正處於復甦與再衰退的邊緣,滯脹的惡果是樓價亦會被拖低。

各地均以限制投機、助置業人士上車作為手段,中國內地甚至限制購買第三套房,但小投資者受低成本、高回報的誘惑,許多抱有「博一博」的心態,例如將本身已經供斷的物業出售套現,用作首期購買第三、四個單位,達到「槓桿化」的目的,其每個單位都沒有超出供款與收入比率上限,但實際上指引形同虛設。

現時要隱瞞持有物業的資料並不是難事,技巧及方法也非秘密,然後盡借樓按賺快錢,改為放租亦可以利用租金供樓,癥結在於銀行同業拆息主導的按揭貸款息率過低,金管局在報告中已提示過有關風險,但奈何銀行界的競爭激烈,結果仍是低息搶客,與短線炒家一樣都是追逐眼前近利。

政府的調控樓市措施黔驢技窮,本月的施政報告已不寄予厚望;用市場力量調節,往往勝過政府的強硬措施。目前銀行根本無法知道借款人的總樓按供款多少,但當借款人的物業資料悉數公開,銀行容易識別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虛實,自然在批出按揭貸款時更為審慎,或者要求更高的息率。

這批「槓桿投資者」難免成為日後「落雨收遮」的對象,但愈早揭發才能防患於未然,炒家的資金來源及早截斷,方是控制炒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