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公布經濟數據,官員就數據起勁唱好,簡直如同宏觀調控的優異成績單。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工業生產放緩,是為主動調控下,向合理水平回歸;而通脹續攀升呈升溫趨勢,也並未超出預期,有信心全年計回到目標區。市場無意過分理會官方自吹評價,忙於透過數據,去尋求加息的背景與政策動機。
市場對今次加息,是個別行動還是加息周期的開端有爭議,那是因為從政策效果不同的角度,去揣測政策選擇。加息對於中國的確是雙刃劍,一方面抑制通脹和資產泡沫,最有力非加息莫屬;另一方面加息也像蜜糖,最是招惹熱錢。偏重顧忌熱錢的觀點者,就不認為人行有持續加息的政策動機;但今次小幅加息,抑制通脹和資產泡沫不過灑點雨毛,未足潤澤旱田,於是有意見認為加息陸續要來。
然而,繼加息之後,人行調升三個月票據息率逾二十個點子,似進一步抽資收緊流動性。考慮到在此之前,央行又曾「窗口指導」收緊銀行存備率,把四大銀行掃了入去,抽資未停過。加息兼抽資,明顯是貨幣政策不同形式的緊縮,有消息指中央再放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提法,因此加息明顯是在數量型工具基礎上,在添加價格型工具,是釋出轉向緊縮的信號。
當然,「轉身」選擇了慢熱形式,畢竟全球仍存在雙底衰退風險,加上熱錢圍城叩門,姿態太高無益。好在GDP數據,給政策轉身提供了條件。媒體將人行行長周小川較早前的說話,再「炒冷飯」重載,其實可視為轉向緊縮的註腳。周小川講話「促銷」宏觀審慎政策的概念,首要強調的是逆周期政策取向。
逆周期政策同揣測的轉向緊縮,可謂機緣巧合。不妨這樣理解:在目前主要經濟體實行量化寬鬆的環境,廉價、有明顯套利目的的美元淹向新興經濟體,焦點就是中國。儘管中國刻意堵截,卻是效果不彰,不時冒出數百億來歷不明的外儲,迫使當局投放過量人民幣對沖,這種事去年初就持續上演,現時維持鬆銀根政策,照常增加貨幣及信貸,恰會強化熱錢效應,當局反其道而行,向緊縮逆轉才可淡化影響。
換言之,內地在熱錢外流時選擇放水,在熱錢洶湧時選擇緊縮,作為應對的策略。同時,政策緊縮可以製造冷卻經濟的預期,摧垮熱錢追捧經濟升溫的口實,這或許是人行明知加息招惹熱錢,也要「鋌而走險」的一個解釋。另外,中國是大宗商品最大買家,緊縮政策有助打壓大宗商品漲價,也會抑制美國債券價格大降,紓緩外儲所持美債「縮水」。幾條數計下來,內地寄望「除笨有精」。
日前,國基會總裁特別助理朱民表示,全球發達國的基礎貨幣用貨幣供應(M2)來衡量,二○○○年是四點五萬億美元,○八年是九萬億美元,海嘯後一度下跌,但隨着量化寬鬆,目前M2已升至十萬億美元,也就是早已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但經濟增長遠未回到危機前。如果像有聯儲官員暗示的,量化寬鬆每月千億美元規模,美國人的美元,就是中國人的麻煩,人行能不應對美國,採取反制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