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宜檢討港交所持股策略

藉着港股升越今年高位,一度再創新高之勢,港交所股價殺上一百五十八元的逾五十二周高位,收報一百五十六點八元。港股昨日做好的藍籌一大把,港交所算不上最好的,其勢反而與市況轉趨樂觀有莫大關係。港交所股價之所以矚目,是因其勾起港府入市增持的舊事,事涉○七年九月七日港府透過外匯基金動用二十四點四億元,增持港交所股權至超過百分之五,增持行動曾將港交所股價推高到一百五十八元。這輪增持港交所,政府平均入貨價逾一百五十五元。

政府入市引發市場追捧,港交所股價○七年十一月高見逾二百六十八元,其後進入回調降軌,○八年十月最低曾見四十九點七元,政府增持的股份輸剩零頭。自○八年二月跌穿政府入貨價,歷經逾兩年半,以昨日收市價計,才剛剛「回到家鄉」。然而,政府增持港交所雖然帳面損失抹平了,但當年突然增持留下的「謎團」,至今未見「謎底」。

當年的增持突然之餘,亦非比尋常,因為一向把「積極不干預」掛在嘴邊的港府,只是九八年金融風暴期間曾入市打「大鱷」,入市行動非絕無而僅有,但政府始終有欠一個明確、可信的交代。對增持港交所的動機,市場被說服接受的是,政府表示因對港交所長遠信心,持有作策略資產,又說政府欲以大股東身份,推動港交所的策略發展。市場哪怕不懷疑這個動機,也留有疑問:難道若不增持,政府就沒有足夠影響力,去推動港交所的策略發展嗎?

市場傾向認為,此舉是要加強對金融市場控制的力度。因為其時發生的「領匯變天」事件,讓港府嘗到遭基金伏擊的滋味,要防止同類事件的重演,政府需要強化股權控制,力保無從受到挑戰。這個動機並無錯,錯失只在於市場難以理解,光明正大的取態,何以羞於公開聲言其事,並爭取市場的支持?反而一再解釋並非干預市場,亦非純粹投資,引來欲蓋彌彰之嫌。在未評估政府憑股東身份,多大程度推動港交所策略發展前,政府作為政策制訂者,首先就要洗涮掉利益衝突的嫌疑。

論推動港交所策略發展,政府可做的並不多,多數情況下主要是內地政策開放到哪一步,港交所的策略發展才能去到哪一步。以近期戮力推動,港交所成為人民幣產品的平台,如果內地不開放人民幣業務,港府又怎麼能幫到港交所拓展?兩地證券市場的融合,也不外是中央點頭,兩地交易所溝通、磋商達成機制,然後呈報批准的事情。港府這種蓋圖章簽署的角色,是管治權範疇的作為,而非以政府「股東」這個身份可以達成的。

綜上所述,政府在董事會建制保證了對港交所控制的前提下,對於未令市場釋疑,也無法清除利益衝突嫌疑的持股,宜着手進行檢討,加以糾正。港交所正步向其新「三年計劃」的全新發展期,釋除謎團、拋掉包袱,將有助其以更獨立、更被認同的市場化角色去拓展未來。政府港交所持股股價「回到家鄉」,撇開了帳面盈虧的顧慮,可謂是檢討其持有港交所策略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