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未足取信 置業安居虛幻

政府施政報告中,房屋政策擔演重頭戲,這是香港社會面對置業安居和貧富懸殊兩大民生難題的必然,因為民怨高漲,已是管治隱患,政府無可迴避。報告冗長的篇幅,由政策原則到土地供應,由資助置業到規管銷售,可謂面面俱到、巨細盡覽。縱然如此,市民只能從中讀出兩點:一是搔不到癢處,二是未具持續性。

置業難是因為樓價高,樓價高的原因主要是供應失衡,報告並未明確承認,造成私人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正是實行僵化的勾地制度的結果,反而枉指勾地情況不活躍,實際是過往勾地活躍但成功率很低,由此造成了供應斷層。這被市場認為是維繫高地價財政的管治理念作祟,在切實正視高地價危害之前,市民難以相信政府主動調節供應的誠意。

政府拋出置安心資助房產計劃,且不論這計劃三年投建,五年租住儲貸,要八年才能上車做業主,對於置業明顯是遠水救近火,何況以本港樓市周期難料禍福,計劃運作由租至買,皆以市值為基礎,樓價不就,有限的首期與有限的供樓能力,受助者能否上車做業主還是未知之數,怎有「安心」可言?計劃只憑政府回饋一半租金作用有限,扶持置業縱有心亦無力。

政府提出指定發展中小型住宅的安排,撇開能否做到不論,做得到也是三、五年後的事,亦是遠水救近火的舉措。值得注意的是,現時市況的樓價水平,加上得到供應增加時購買力積聚,中小型住宅的樓價才是關鍵,供應若因保守增加得不多,樓價依然很高,市民還是買不起,也是費時失事,沒有兌現政策助市民置業原意,因此解決置業難,樓價高低才是要害所在。

豪宅、新盤樓價飆高,已令「唐樓」及二手盤雞犬皆升,租金也被逐漸扯高,不但置業難,恐怕是蝸居也難,令人懷疑社會有足夠的耐性,等政府資助置業的久旱甘霖,或者慢慢提升公共房屋的供應。經濟形勢極不明朗,民生隱患紛呈,施政報告開出的置業安居「期票」,到期會否彈票,令人不放心的就是,房屋政策未呈現可信的持續性。

政府長遠政策,不限於扶持少量夾心階層,要使廣大市民置業安居,必須維持樓市平穩,得以長期健康發展,其中不可或缺的是長期的土地供應規劃,去應付每年二萬伙新增住宅的穩定供應,並保證有足夠的中小單位。這無疑是說易做難的事,施政報告還聲言,市場會自行調節對土地的需求,怎能叫人相信政府會密切的監察、主動的調節?

事實上,政府想主動調節,籌碼亦不多。政府手頭土儲彈藥不多,需借助市區重建局和港鐵,而這兩家機構都有商業利益考慮,而非盡聽政府的指派,能否配合尚有保留。何況政府並不諱言土地供應的種種挑戰,包括將軍澳南重新規劃,降低發展密度;「零填海」方式重新設計啟德發展;檢討高密度項目;處理法定程序諸多問題。市民見慣樓市周期大波動,從未見過較長期平穩局面。如此多的掣肘因素,加諸一個根本缺乏新思維的政府,怎能確信其應對挑戰的能力,保障樓市平穩發展可持續呢?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