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挑戰者是一名住公屋的綜援婆婆,應戰方則是財大氣粗的港府,但結果出乎意料,港府竟然被挑戰者「技術性」擊倒,輸得極其難堪。
高院日前裁定,環保署提交的港珠澳大橋工程環境評估報告有「甩漏」,僅評估工程展開後對空氣質素的累積影響,但沒有獨立分析工程附近現時的空氣質素,不符合法例規定,故判決環保署敗訴。擺在當局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提出上訴,勝負難料;要麼重新做一份環評報告,這或多或少會阻延工程進度,令造價上升。有專家估計,若工程拖延兩年,造價可能上升近百億元。
港珠澳大橋原定二○一六年完工,經此波折,能否如期完成又添變數。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該工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提出,但好事多磨,期間經過無數次討論,真箇是研究復研究,諮詢再諮詢,拖到年前才動工。想不到,慢工未必出細活,這項工程至今依然破綻百出,經不起司法覆核的挑戰,可見準備工夫是多麼的粗疏,環評報告是多麼的兒戲,港府施政是多麼的無能。
事實上,這並不是港府第一次遭到狙擊。幾年前,當局擬將領匯上市,並已發出招股書,也是一名住公屋的綜援婆婆提出司法覆核,成功迫使當局一度擱置上市計劃。那名婆婆比較高調,常以嘴叼一根牙籤的形象露面,令人印象深刻,那根牙籤其實頗具象徵意義:港府看似強大,其實經不起牙籤的輕輕一戳。
司法挑戰連接成功,港府不堪一擊,類似行動必將陸續有來,其他大型基建以及十八區骨灰龕場計劃、焚化爐選址等等隨時重蹈覆轍。香港標榜司法獨立,任何人都可以挑戰政府,環保只是其中一個理由,反正都是申請法律援助,無論官司是贏是輸,都由納稅人埋單,挑戰者自己不費分毫,何樂而不為?港府施政本來就是老牛拉破車,舉步維艱,何堪左一個狙擊、右一個挑戰,動輒得咎之下,更加寸步難行。說到底,香港基建停滯不前,受害的是全體市民,單是因為工程延誤而增加的建築成本,就是一筆算不清的帳。
無能政府百事哀,如果不是高官得過且過混日子,也不至於頻遭挑戰,接連受辱。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回歸之前香港有這麼多亂象嗎?港英政府會容許這種鬧劇嗎?當年的玫瑰園計劃花費上千億元,同樣有填海和環保問題,但港英政府說建就建,有誰敢說個「不」字?有誰敢提出司法覆核?人比人,氣死人,哪一個政府強政勵治,哪一個政府頹廢窩囊,一目了然。
諷刺的是,就在港府敗訴的同一天,一眾高官正興高采烈地出席一個公開論壇,將香港歷史性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好處吹得震天價響。其實,港珠澳大橋正是國家規劃的跨境工程之一,大橋一波三折,無風起浪,再次證明港府是扶不起的阿斗,無論中央政府如何鼎力支持,終是白費心機。
L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