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脫離群眾,政府高官不掌握社會脈搏,決策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閉門造車作業,結果政策一公布,馬上引起公眾強烈不滿,更被輿論大張撻伐。
遠的不講,財政預算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事前長達數個月的所謂公眾諮詢,只是做騷而已;連續兩年向中學派漫畫版預算案諮詢小冊子,結果惹來年輕人的反感,連帶學校老師也覺得政府根本無誠意聽取民意。
年輕人有衝勁,對未來有憧憬,看到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敢於表達不滿意見。新高中課程推行通識教育,老師鼓勵學生勇於表達個人意見,對社會現象及時事善於觀察及理性分析之餘,更要身體力行,有所參與。
年輕人開始較前留意社會上的不平事,甚至大膽投身社會運動,通過抗爭,爭取公義,自有其社會基礎,除了教育改革帶來的影響之外,互聯網的無遠弗屆,其作用也不能低估,可能更加重要。
年輕人經互聯網就可以與外界接軌,甚至通向世界的不同角落,既有虛擬也有真實的一面。互聯網上多高談闊論,月旦時事的區域,年輕人較激情,講得投機,一哄而起,上街抗爭之舉並不罕見。
互聯網上所謂「論政大本營」及「披露時政短片網」,每天瀏覽及發表意見者極多,成為政黨及激進組織動員年輕人上街參與社會抗爭,向政府及保守建制施壓的最佳載體,早已司空見慣。
政府有權,但政策偏離民意,施政失誤多,激起民憤是必然的事。「八十後」以至「九十後」的年輕人上街表達不滿,爭取訴求得到重視,不可訴諸暴力,應以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為原則,輔以耐心、細緻及持久的說服工作,抗爭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