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都市農業

香港為甚麼不可發展農業、養殖業?

要說禽流感、豬流感,都既有藥可醫,也可預防,不需因噎廢食,趕盡殺絕。要說污染,國際和內地都有許多方法可治理,甚或轉污染為能源,如沼氣發電等。

都市農業實際上已在發達國家流傳已久,意義已經超越了工業化時代單純追求規模效益和利潤最大化了。

一是農產品有食物安全的問題。本地生產監管直接與容易,雖然生產成本較高,但若食物安全得到保證,較高的生產成本可抵銷安全風險。

二是工業化生產的極端是食物的工業污染。內地的例子極多。健康生活要求有機、天然、傳統的生產方法,排除工業因素的滲入干擾。這樣的生產多是精耕細作,難以大規模生產,而成本較高卻可以扣除污染和食物安全風險的代價,此所以有機天然傳統方法生產的食物價格較高,但在發達國家亦廣受消費者接受。精耕細作的效果是質量,食物不應求多、求便宜,而應貴精貴佳,其中也包含食物消費者的水平提升、生活方式的轉變。

三是本地食物體系包括素材、飼養方法、加工烹調方法、食用方法等等。這些盡屬社會文化傳統,不是簡單以價格成本計算的商品。一個社會有根,食物文化是重要的因素,活雞活鴨活魚活豬活牛活羊等等都構成本地食物文化與別不同,這是本地文化獨特之處。

世界城市應是有文化的城市,都市農業應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