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垃圾裏找好東西太困難

這些年,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無論怎麼包裝、整色整水,怎麼事前諮詢、精心炮製,只要一出籠就倍受批評。報告出籠後,曾蔭權還要馬不停蹄「日夜兼程」開記者會、上電台、出席「論壇」,解釋和吹噓施政報告的主要內容。然而,總是愈抹愈黑,愈解釋愈吹噓,漏洞和破綻就愈多,愈是激起輿情的批評,結果每一次施政報告出籠後的民調必是民望大跌,必是民眾滿意度下跌。這個時候,立法會多個黨派便順民意紛紛表示對施政報告不收貨,不會支持「致謝動議」。

而對這樣的慣性批評,曾蔭權恐怕也會覺得輿情媒體太過吹毛求庛,雞蛋裏面挑骨頭。惟有能夠令曾蔭權感到欣慰的是,香江「建制派喉舌」每一次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施政報告寫成怎麼樣,都大聲讚好,說甚麼「務實」呀,「為民解困」呀,「有理念、有承擔」呀……然而,事實的發展卻總是摑他們的耳光,為甚麼每年有這麼「好的施政報告」,但香港的經濟、民生和社會各方面反而愈來愈糟呢?

當然,曾蔭權恐怕也不敢肯定說他的施政報告十全十美,但總是好的內容為主吧?社會輿情為甚麼不對此「積極肯定」呢?是不是存心和我過不去呢?有一次,徐復觀請教熊十力應該讀甚麼書,熊說可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說此書早年讀過,熊說你沒讀懂,應再讀。過些時候,徐再見熊,熊問有何心得?徐說了一些對該書的不滿意處。熊立刻大聲斥責,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甚麼不先看到好的地方,專門挑壞的呢?……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就像吃東西,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像你這樣讀書,太沒出息!

看來,香港的輿情都像熊十力就好了,都像建制派喉舌就好了。可惜,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不是王夫之的書,不是有價值的書,要在垃圾裏找好東西,太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