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施政報告高開低走

施政報告表面看,好像兼顧了經濟、民生及政治的方方面面,卻欠缺長遠規劃及政府應有的承擔。包裝做得不錯,實質內涵不足,民意的高開低走是意料中事,再過一段時間,不滿意的聲音可能更多。

前後對比港大兩次民調結果,足證施政報告的支持度漸走下坡,由公布當日四十一個百分點的滿意度,急降至三十一點,而表示不滿意的則由十九個百分點急升至二十七點,更有高達六成及六成三的市民,認為施政報告對解決房屋及縮減貧富懸殊的問題效用不大。

以房屋問題為例,是今年施政報告的首要議題,廣受公眾注目,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夾心階層,面對住屋及置業難的問題。民意顯示,社會上超過七成人贊成復建居屋,政府卻以「置安心」計劃作為替代品,美其名曰「居屋的優化版」,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市民眼睛雪亮,看清計劃無助解決緊迫的住屋問題。

且不說供應量少的問題(總數只有五千個單位),遠未能滿足社會上的現實需求。最大的問題是,以市值租金及市值樓價為定位,即使五年後退回兩年半的租金總額給小家庭,也不過是二十至三十萬元,以一個二百五十至三百萬元的中小住宅單位計,三成首期就高達七十五至九十萬元,能負擔得起嗎?

一個很重要的假設:樓價不再飆升,而家庭的收入未來能保持穩定甚至追得上物價增幅,到時才能買得起市價樓。在經濟周期波動大,工資增幅追不上通脹,以至職業安全欠穩的今時今日,「置安心」隨時變成「至擔心」。

居屋的情況極不相同,市價三成折讓,分期供款,年期長達二十年,月供負擔得起,立刻有了自家的安樂窩。可見,解決住屋與置業問題,關鍵是政府要有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