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腹中慳電膽 施政兒戲添笑柄

一年前,港府在施政報告中高調提出「慳電膽現金券」政策,美其名曰推動環保,鼓勵市民以慳電膽取代鎢絲燈泡;一年後,當局灰溜溜地宣布擱置這項備受爭議的計劃。慳電膽政策胎死腹中,再一次揭示港府施政閉門造車,既草率,又兒戲。

被視為慳電膽政策始作俑者的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辯稱,原本希望在不影響電費的情況下推動有關政策,惟發現實行起來有困難,如果動用公帑補貼又不符「用者自付」原則,故決定擱置計劃。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既然慳電膽政策漏洞百出,當初為何不慎重考慮就匆匆推出呢?朝令夕改,港府還有甚麼誠信可言呢?

眾所周知,擱置慳電膽計劃的主要原因並非實行困難,而是該計劃曾引起連串爭議,鬧得滿城風雨。市面上的環保產品多不勝數,由政府出面推介某一項產品,並提升為政策,做法頗不尋常。也有人指出,相比慳電膽,LED燈更慳電、更先進、更環保,當局偏偏對慳電膽情有獨鍾,其中必有蹊蹺。由於當局始終無法自圓其說,再加上涉及「官商勾結」的嫌疑,可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當局最終決定擱置有關計劃,可說是情非得已。事實上,港府施政自打嘴巴,大家早已見怪不怪。廣深港高鐵由共用軌道改為專用軌道,西九文化區設計推倒重來,「八萬五」政策不提起就不存在,副局長國籍及薪酬保密風波,外傭稅事件,啟德郵輪碼頭由公開招標變為政府出資建設,當局由無視貧窮問題到承認貧富懸殊,類似的例子太多了。高官輕率決策,總是在撞得頭破血流之後才知錯認衰,港府所剩不多的管治威信,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朝令夕改中流失殆盡。

說到自打嘴巴,生果金事件可謂典型例子。本來,增加生果金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但港府拒納民意,以各種藉口拒絕,並一度提出要對生果金實施資產審查,引發天怒人怨,港府才不得不低頭。經此一役,港府虐老、欺老的負面形象深入民心,民望日益低落。

應做不做,不應做亂出手,港府有如無頭蒼蠅亂飛亂撞,一再添煩添亂,結果是動輒得咎,寸步難行,這也是香港回歸十多年來一事無成的主要原因。可惜港府永遠不懂得吸取教訓,這邊廂知錯認衰,那邊廂又繼續犯錯,以停車熄匙為例,儘管漏洞百出,劣評如潮,當局礙於面子依然一意孤行,但又不得不作出妥協,不斷擴大豁免的範圍,搞到政策面目全非,形同虛設。

表面上,當局推出慳電膽和停車熄匙計劃,是為環保着想,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經不起推敲的餿主意,環保云乎哉。正如環保組織批評,停車熄匙及增加核能發電量比例至五成等計劃,均未有充分諮詢民意,一旦面對社會反彈,隨時要大幅度修訂甚至收回。環保組織更擔心,慳電膽計劃半途而廢,開了極壞先例,令人擔心港府今後在推動環保方面將更加寸步難行。

歷史常有驚人相似的一幕,從前年施政報告推出生果金資產審查制度,到去年施政報告推出慳電膽計劃,均因爭議多多無疾而終,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港府即將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預期資助市民置業是重點,人們不能不擔心,港府會不會再一次因為閉門造車而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