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不力惹民憤 經濟畸形種禍根

本港貧富懸殊不斷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惟對於造成貧富懸殊的原因則言人人殊。自由黨前主席兼香港總商會理事田北俊近日撰文為商界喊冤,狠批港府「一毛不拔」、「守財奴」、「孤寒成性」,坐擁巨大儲備而不用,令貧富懸殊的深層次矛盾無法解決,導致社會上出現仇商情緒,商界淪為替罪羔羊。一石激起千重浪,此番言論引起社會上熱烈反響。

很明顯,田北俊反映的正是商界的普遍看法。最近,圍繞最低工資立法尤其是「廿蚊張」事件,勞資關係緊張,商界形象嚴重受損。商界認為自己有交稅,問題在於港府取之於商而沒有用之於民,導致商界為政府的孤寒及失職背黑鍋,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事實上,港府漠視民困,不肯承擔,沒有長遠的扶貧政策,固然是造成貧富懸殊的重要原因,但卻不是主要原因。香港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高地價政策以及過分依賴金融業的畸形經濟結構,這從近期港府拍賣地皮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已可見一斑,麵粉價已經高不可攀,做成麵包後要賣多少錢,不問可知。大多數置業的市民,一輩子做房奴,除了維持生活開支,大部分收入都用來供樓,樓市升值當然是好事,若市況有變,隨時變成負資產甚至破產。

即使沒有置業的市民,同樣是高地價的受害者。到茶樓飲一杯茶,付出的代價中不光是水、茶葉的成本以及服務費,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租金。香港地價之高、租金之貴,舉世罕有其匹,日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訪台,邀請當地有名的誠品書店來港投資,對方表示早有此意,惟顧慮香港租金太高,無力負擔,所以遲遲未能實現來港發展的大計。見微知著,高地價不僅嚴重削弱本港的經濟競爭力,剝奪基層市民創業的機會,也窒礙港人的創意,既然搞房地產就可以賺取暴利,誰願意搞發明創造呢?誰願意進行其他投資呢?

對港府來說,沒有甚麼比高地價更容易開源,甚麼都不用做,甚麼責任都不用負,只要靠賣地及相關收入就能財源廣進。因此,雖然港府聲稱要發展六大產業,無非敷衍輿論、空喊口號罷了,他們既無相關經驗,更沒有動力,實際上,除了為六大產業預留幾塊地皮,港府還做過甚麼呢?

在高地價之下,香港經濟偏重地產以及相關行業,扼殺了發展其他產業的機會,許多教育水平不高的基層市民,長期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況,即使能找到工作,待遇也不可能高到哪裏去。統計數據顯示,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的十年間,香港人均GDP增長逾三成,但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勞動人口,收入卻不增反跌,尤其是運輸及餐飲業,情況更加嚴重。

畸形的經濟結構,衍生畸形的社會問題。貧富懸殊現象世界各地都有,惟香港的情況很特殊,其他地方是上層收入增長快,下層同樣有增長,只是增幅不及上層大而已;香港則是上層增長快,下層沒有增長,反而下跌,距離於是愈拉愈遠。這足以說明,為甚麼香港貧困人口愈來愈多,為甚麼約四分之一的市民認同以激烈方式抗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善用儲備扶貧紓困,固然有必要,但更重要是必須實現經濟轉型及產業多元化,這樣才能擴大就業機會,才能扭轉貧富懸殊日益惡化的勢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無奈港府鼠目寸光,得過且過,習慣於依賴高地價政策過日子,指望他們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而改弦更張,作出承擔,幾乎難於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