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難服眾 社會爭拗無絕期

本港月前就最低工資立法後,最低工資水平便成為勞資雙方較量的主戰場,也是全城關注的焦點。經過過去一個月的折衝樽俎,當局已就最低工資水平達成共識,只待港府高層拍板決定。結果如何,最快日內就會揭盅,而對本港營商環境是好是壞、對打工仔是福是禍,則還是未知之數。

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鄭若驊強調,委員會詳細考慮有關數據並參考其他地方的做法及各方意見後,以客觀、理性、持平的態度就最低工資水平作出建議,報告完成後將提交港府高層決定,以便立法,現階段不會公開。不過,儘管有關方面對最低工資水平仍故作神秘,各界普遍相信當局會「中間落墨」,即在勞工階層要求的時薪三十三元及商界提出的時薪二十四元之間作出平衡,據說委員會達成的共識是,最低時薪貼近二十八元。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認為,二十八元是「中庸之道」,可見有關數字雖不中亦不遠。

根據港府統計處的資料,目前本港時薪低於二十八元的打工仔逾三十一萬人,低於三十三元的接近四十七萬人,假設最低工資貼近時薪二十八元,理論上有三十一萬人會受惠。問題是,時薪三十三元才是勞工界的基本立場,決不會輕易動搖,近日多個民調亦顯示,打工仔希望時薪不低於三十元,一旦港府的決定達不到其目標,結果不問可知。勞工組織已揚言,若最低工資低於時薪三十元,勢必發動抗爭。因此,港府就最低工資立法隨時弄巧反拙,不但難以平息爭議,反而火上加油,加劇勞資矛盾,進而影響社會和諧。

為了方案能夠通過,據說港府還有一個變通的方法,即將目前只適用於偏遠地區的交通費支援計劃擴展到全港,成為低收入補貼。現時交通費補貼為每月六百元,以基層打工仔每月工作二十六天、每天八小時計算,平均每個小時補貼為二元八角,連同建議的最低工資,時薪勉強達到勞工界「三字頭」的要求。然而,有關做法與其說是低收入補貼,不如說是慷納稅人之慨來補貼資方,同樣會引發爭議。

圍繞最低工資水平各方展開角力,其實並不令人奇怪。因為最低工資是一柄雙刃劍,最低工資水平更是見仁見智,言人人殊,永遠沒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答案,本港最快明年中實施最低工資,對營商環境有甚麼影響、副作用有多大,都有待進一步觀察,福禍難料。根據外地經驗,實行最低工資後,資方為應付成本上漲,有可能解僱部分員工,令失業率上升,留下來的員工將被迫面對工作強度增加、工時延長等窘境,隨時得不償失;也不排除部分僱主為逃避支付最低工資,要求僱員變成「假自僱人士」,打工仔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走到就最低工資立法這一步,可說是港府施政無能的後果。本港的勞資關係一直相對融洽,只是在最近幾年,要求最低工資立法的呼聲才漸次高漲起來,原因是經濟遲遲無法轉型,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再加上當局漠視基層苦況,以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深層次矛盾持續惡化,認同以激烈手段抗爭的民眾愈來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最低工資立法便成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也算是勞工階層爭取權益的一項成果。但要看到,最低工資立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每兩年一次就最低工資水平進行檢討,社會爭拗將永無了期。

但不管怎麼說,最低工資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第一個最低工資水平即將揭盅,不僅攸關數十萬基層打工仔的切身利益,更是港府是否將施政重點轉向民生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