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大計受質疑 皆因港府欠承擔

氣候暖化不僅是國際大趨勢,更是本港急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港府昨日公布連串減排大計,展開三個月諮詢,但這些大計卻引起環保團體非議,被抨為欠缺承擔,未見利先見弊。

天文台數字顯示,本港氣溫高於攝氏二十八度的晚上,已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平均五天,增加至去年超過二十天,預計到本世紀末,「冬天」將成為歷史名詞。由此可見,氣候暖化對本港的威脅日益嚴重,尋求因應之道,已經迫在眉睫。

當局建議,十年後將香港的碳強度,由○五年水平減少五至六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則減少一成九至三成三。至於具體措施方面,當局將透過改善能源效益、推廣環保陸路運輸、推廣汽車使用清潔燃料、轉廢為能及改變發電燃料組合等,達成上述目標。

表面看來,當局有目標、有策略、有措施,似乎在減排方面下了極大決心,但具體成效如何,卻無法不令人質疑。有環保組織指出,港府提出的二○二○年碳排放總量標準,只是配合國家提出的自主行動目標,實際上仍遠高於聯合國建議已發展地區的下限指標。有人計算過,就算本港十年後碳排放達標,仍較聯合國建議的下限多出一百五十多萬噸二氧化碳,足足要萬多部電車才裝得下。香港經常自詡「紐倫港」,在減排方面卻避重就輕,採用發展中國家水平,難怪有環保組織直斥港府「縮骨」。

事實上,港府在環保標準方面「取法乎下」,其來有自。以本港一直採用的《空氣質素指標》為例,就是二十多年前的產物,早已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儘管在輿論狂轟下,當局不得不作出讓步,宣布修訂指標,但建議採用的指標竟是僅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以致被譏為「假修訂,真倒退」,當局改善空氣質素方面有多大承擔和決心,不問可知。

最令人擔憂的是,港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出所謂改變發電燃料組合,原來是透過增加核能發電比例至百分之五十,以致被環保團體斥為「走捷徑」,缺乏長遠承擔。今年五月,大亞灣核電廠爆出核輻射洩漏驚魂,市民猶有餘悸,談核色變;更何況,對於加強核能應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除了安全考慮外,核能發電成本高昂,估計每年需增加數以百億元計成本,難怪學者預言電費「一定加」。再說,核原料在開採及轉化為核能的過程中,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否屬潔淨能源也不無爭議。

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港府在拋出爭議性極大措施的同時,對於確切可行的減排辦法卻議而不決、一拖再拖。以諮詢文件提出的推廣環保陸路運輸為例,其實目前本港繁忙路段的空氣污染物,四成來自專利巴士排放的廢氣,其中有四成由歐盟二期巴士排放,假如提前在二○一五年全數更換,整體空氣污染物排放可大幅減少一成六至兩成三,反觀當局強推的停車熄匙,只能令空氣污染物減少約百分之一。

只可惜,對於更換環保效益更高的巴士,當局一直大歎慢板,不僅容許歐盟二期車輛到二○一九年才全部退役,就算退而求其次,透過重組巴士路線,取消部分重疊路線,減少汽車廢氣排放,當局不敦促巴士公司為市民提供優惠,反而一味靠嚇,事先張揚重組巴士路線可能導致票價增加,有關建議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

可以看到,正因為港府搞環保講多過做,儘管「藍天白雲」口號喊了多年,空氣質素卻是每況愈下,別說無法與國際先進標準相提並論,甚至比不少內地城市還要差。由此觀之,這次提出的連串減排大計,到頭來恐怕又是雷聲大雨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