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局不斷出招壓抑樓市,結果卻事與願違。近期當局拍賣多塊地皮,本意是為熾熱的樓市降溫,不料成交價一再打破歷史紀錄,不斷創造「新地王」,為樓市火上加油。港島區一個大型樓盤的平均售價剛剛打破一九九七年的最高紀錄,再一次刺激市民的神經。
樓市幾近失控,引起民怨載道。「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六受訪者認為,目前的樓價已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兩成八認為樓市發展不健康;三成一批評樓市成為投機工具。逾九成市民認同樓市不正常,證明港府過去推出的一系列壓抑措施,全部以失敗告終。
自今年二月當局發表財政預算案以來,壓抑樓市措施一波接一波,令人眼花繚亂,從預算案公布穩定樓市四招,到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推出九招十二式;從市建局推動所謂八辣招,到地產代理監管局發出三大指引、二十五項細則;從月前當局加推十四招組合拳,再到有消息說當局正研究修改投資移民政策,將房地產剔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投資範圍,花招不可謂不多,頻率不可謂不密,幾乎到了病急亂求醫的地步。無奈的是,當局該出手時不出手,現在出手為時已晚,樓市有如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想即時煞停已經不可能。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兩成七受訪者認為港府的壓抑樓市措施是漁翁撒網、藥石亂投;兩成四認為空有姿勢,力度不足;四成一指當局無對症下藥。事實上,本港樓市漲漲不休,成因固然複雜,惟最根本的原因是供應不足。回歸前,平均每年有兩萬個新單位落成,近年則減量一半,個別年份甚至只有數千個單位;另一方面,香港人口總體上仍有增長,加上國際市場資金氾濫,熱錢流入,令樓市供應更加短缺。港府沒有對症下藥從增加供應入手,而只是限制炒樓或增加炒樓的成本,失敗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即以擬議中的修改投資移民政策來說,能否壓抑樓市實在令人懷疑。統計數據顯示,自○三年實施有關政策,共有一萬二千多人申請,當中通過買樓移民的個案由三年前的兩成三,升至今年上半年的逾四成,相對於每年約十萬個樓市成交規模,數量仍然有限,說投資移民推高樓價,未免誇大事實。更重要的是,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自由市場,一旦限制境外人士投資,無異自毀招牌,很可能得不償失。
雖然港府近期改變土地拍賣方式,不再單純依靠勾地表政策,而是主動提供土地,土地供應有所增加,但要看到,近期所賣的土地全部是豪宅地皮,而不是市場最急切的中小型住宅用地,完全搞錯了方向。正如學者形容,港府近期賣地安排是「自己左腳絆自己右腳」,由於豪宅地皮拍賣成交價屢創新高,「市場訊息就是樓價會不斷上升」,結果弄巧反拙,帶動中小型樓價上升,短期內難以回落。
另外,由於賣地一向是庫房收入的重要來源,有人質疑政府出招無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懷有私心,捨不得放棄高地價政策。這個看法引起不少共鳴,上述民調亦顯示,高達四成四的受訪者相信,港府不敢太大力度壓抑樓市,是怕影響庫房收入。
在所有壓抑樓價措施都失敗的情況下,復建居屋已是大勢所趨。問題是,即使當局在下月施政報告中宣布有關政策,但建成樓宇至少需要二至三年時間,遠水難救近火。怕就怕,那時市場環境已經改變,港府再一次後知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