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不足苦無計 縮班只是拖字訣

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跌,今年全港中學收生比去年減少六千多人,預期到二○一六年還將減少二萬多人,減幅近三成,中學教師超額的問題勢必日益惡化。不過,由於教育界反對中學殺校的立場強硬,甚至聲言不惜發動大規模示威罷課,當局惟有祭起最拿手的招數——拖字訣。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宣布暫緩殺校一年,將繼續推動自願縮班計劃。

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若一年之後自願縮班計劃達不到預期目標,當局將如何面對?會不會再次宣布延期殺校?本屆政府只剩下不到兩年的任期,一味拖下去,只會讓人質疑當局缺少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能力。港府曾強調今後將集中精力解決民生問題,而收生不足及殺校問題關乎千家萬戶的利益,關乎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恰恰是最典型的民生問題,難道當局要將這個燙手山芋拋給下一任政府嗎?

毋須水晶球,大家就可以預測自願縮班計劃獲得成功的機會相當渺茫。須知道,收生不足是相對的,在部分學校門可羅雀的同時,傳統名校依然門庭若市,如果政策允許,莫說開足五個班,就是開辦十個班,恐怕仍然有向隅者,要求這些受歡迎的學校自願減班,以彌補收生不足的學校,無異扼殺家長及同學的擇校權,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最壞示範,必然引起相關學校、教師及學生家長的反對,到頭來將是一個「三輸」的局面。

當局於年初提出自願縮班計劃,雖然採取了大棒加胡蘿蔔政策,但反應之差有目共睹,只有二十三所中學的中一在本學年由五班減為四班,參與率僅約百分之五。當局聲稱,接下來會加大力度推動有關計劃,希望班房不足的中學積極檢討減班的可行性,但有學校表示,寧願將電腦室、教師活動室騰出來做教室,都不會參與自願減班,可見有關計劃不受歡迎,也難以普及。最終願意減班的,可能都是那些收生不足的學校,勢必造成標籤效應,令外界將減班與教學質素掛鈎,進一步窒礙學校及家長支持縮班計劃的意願。

另一方面,反對殺校的教育界提出反建議,提倡趁人口減少的機會推動中班或小班教學,提高教育質素。還有人說,外國中學已實現約二十人一班教學,本地中學每班三十多人,已算落後。有關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仍然有一些疑點有待澄清,譬如,所謂「中班」教學及「小班」教學的標準是甚麼?假設落實二十人的小班教學後,部分學校依然收生不足,會不會有人提出進一步減少每班學生人數?

其實當局已經作出讓步,早前宣布中學只要中一能收到六十一名學生開辦三個班,就毋須殺校,平均起來,每個班只有約二十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小班」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假如部分學校連最低標準都達不到,而教育界依然反對殺校,公眾也許會質疑教育界是否只考慮保留學校、保住教師的飯碗,小班教學只是藉口?若學生減少而教育經費不減反增,公帑是否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出生率持續下降、適齡學童持續減少的客觀現實下,學校及班級的數目便不能不作出調整,無論是小班教學還是自願縮班,都不過是權宜之計。教育界與其一味要求當局承諾不殺校,不如利用寬限期提高學校本身的競爭力,並積極思考其他的出路,當局更應該為部分學校的轉型提供協助,盡量減少將來不得不殺校時可能帶來的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