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只為求分數 補習盛行豈無因

才出學校門,又去補習社,幾乎已成為本港中小學生的生活常態。有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的中學生中,逾八成曾經補習,逾七成仍在補習,補習科目平均為兩科半,主要是數學及英文科,每人每月平均花費近千元,由此推算,全港中學生每月補習消費高達三億元。本港學生補習風氣愈來愈盛,不能不令人質疑,為甚麼學生及家長對補習趨之若鶩呢?為甚麼補習明星愈來愈多呢?補習風氣與教育政策又有甚麼關係呢?

中國人向來重視子女學業,如果子女成績不佳而補習,本來無可厚非,但香港的現實卻是,更多的學生是出於羊群心理、朋輩影響,以「人有我有」、「人補我補」的心態去補習;不少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不補習會吃虧,考不到好成績,無法上名校、讀大學,因此送他們去補習。可以說,本港教育制度偏重「應試文化」、「考試導向」,考試成績決定個人的前途,這才是衍生補習文化的根源。

另一方面,補習社的廣告鋪天蓋地,多以幫助學生考獲多少個A作招徠,證明補習社主要為考試而開辦,學生花錢補習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尤其是部分補習社據說能神奇地貼中公開試的題目,相關導師更容易受到追捧,而補習社亦刻意將他們塑造成明星,由此造就大量收入豐厚的補習天王天后,這恐怕是香港的獨有現象。近年有關補習明星「天價」跳槽並引發官司的新聞不斷,為市民津津樂道,早前有補習社動用逾億元聘請明星導師,最低年薪五百萬元,最高年薪達二千五百萬元,亦成為城中熱門話題,本港補習市場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當局一再聲稱要發展教育產業,其實,補習早就成為「教育產業」,而且是當局羞於承認的產業,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因為補習風氣愈濃厚,代表教育體制愈失敗。易言之,如果學校教育很成功,能滿足家長及同學的需要,補習社怎麼會有市場呢?

坊間不少調查發現,大部分參與補習的同學認為補習有助提高成績,不少學生特別提到補習導師授課生動有趣,易懂易記,筆記也做得好。反過來看,這印證了學校的教育枯燥乏味,老師的講解單調沉悶,無法吸引學生專心聽講,影響學習效果。當然,不能因此判定老師不夠專業,實際上,除了教學之外,老師還要承擔不同的校務及行政工作,還要應付一個接一個的教育改革。有研究顯示,現時小學教師每周花在日常教學以外的時數約十二小時,以致疲於奔命,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備課及因材施教,必然影響教學質素。

曾有補習天王聲稱,日校的老師都是「不務正業」的。的確,與講究效率的補習導師相比,「不務正業」的學校老師顯得黯然失色,而愈來愈多學生求助於補習,其實是對學校教育失望的無聲抗議。補習社開到成行成市,是本港教育體制畸形、教育政策失敗的產物。

補習作為正規教育的補充形式,本來是正常現象,惟像香港這樣形成幾乎人人補習的風氣,補習社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則是極不正常、極不健康的,不僅加重莘莘學子的精神負擔,也對家長構成沉重的經濟壓力。曾有港府高官聲稱,求學不是求分數,但事實證明,在香港,求學根本就是求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