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國語與華語

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九年赴台後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動國語運動,讓台灣同胞不論本省籍或遠居山區的少數民族都能講國語,化解了分歧與誤解,增加了彼此同文同種的歸屬感,國語也成為暢通的官方語言。

到了扁政府,力求「去中國化」,將中小學教育中的「國語文」改為「華語文」,引來不小的風波,最後未能更易。更離譜的是在大學教育中,中文系歸併到外國語文系,將中文視為外來語文與文學。此作為除了「去中國化」外,更在「去中華民國化」,乃藉修改教科書來進行政治鬥爭。因之引來了巨大的反對聲浪,憂心中華民國不復存在,中華傳統文化被顛覆,台灣老百姓於是以政黨輪替來更正之,以期馬政府上台後撥亂反正。

然而,近期台灣又驚傳教育部將國中國小的國語文課程正式改名為華語課程,馬英九時代偏偏這些扁政府餘孽思潮仍求復辟。雖然教育部回應說,課綱內容之所以改稱華語文,只是為了「統一名稱」的需要,而教材內容完全沒有變動,好像批評者乃庸人自擾之。

現華語文正式上市,台灣豈不新加坡化。華語是外國人稱的中文,以維護五千年中華文化自居的台灣,今拋棄中國論述的主導權,豈不又落入「去中國化」的深淵。「國語」之稱由來已久,在海峽兩岸均認可此名詞,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之為國語,無人提出異議,也不妨礙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今將「國語」改為「華語」,其實就影響了身份認定之原則性。

或許有人詮釋這是為了選舉可以拉近綠色選民的感情,但實際上「華語」是籠絡不了綠營民心,反而傷透了深藍的心。不珍惜中國論述的話語權而去討好少數台獨理念的族群,將失去兩岸難得建立的互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