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力量面對選戰新格局的另一個重點是加強論述,掌握話語權。
必須承認,回歸十三年在地區直選中建制派一直居於下風決非偶然。一方面是「存在決定意識」,在「一國兩制」背景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自然衍生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內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存在差異;建制力量堅持愛國愛港立場,卻被部分選民當作「左仔」,打入「阿爺吹雞,全部跪低」一類,認為「民主派」在意識形態、價值觀才是「一國兩制」中另一制的天然代表予以認同。
再則,香港市民相當部分是一九四九年至五○年、六○年至六二年、七十年代三次「逃港」潮時期來港,對「階級鬥爭為綱」歷史心有餘悸,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體系始終存在隔閡和成見,造成「愛國」與「愛黨」的落差,對「民主派」一套論述較為接受。
舉例而言,○三年二十三條立法,支持立法的建制力量站在「維護國家安全」立場上本來理直氣壯,豈料「民主派」利用「煽動」、「顛覆」、「洩漏國家機密」概念不夠清晰的空子,祭出維護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法寶,觸動了香港人最敏感的神經,在論述中佔了上風。五十萬人「七一」遊行令港府陷入管治危機,只好中止二十三條立法。是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因而慘遭選民「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