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間的關係,主要是由現實利益決定,由根據現實利益制訂的外交政策決定,或朋友、或敵人、或中立。至於歷史上是個甚麼關係,有甚麼恩怨,都不重要,都是為了現實需要「拿來說事」的。
中國自鴉片戰爭打了敗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就開始和西方列強及周邊一些國家發生了「外交往來和關係」。如此,已一百七十年矣,中間經歷了多少事,有多少恩怨,可說罄竹難書。然而,這些都不是現今中國與這些國家處於一種甚麼關係的主要因素,最多是「說事」的「歷史背景」,如果沒有需要的話,連「說事」也免,束之高閣可也。
不過,就是「拿來說事」也要掌握分寸,切莫太牽強附會。這樣,只會被人恥笑,對「現實關係」幫助不大。今年適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五周年,中國駐俄羅斯大使發表講話,大事讚揚當年蘇聯紅軍橫掃日本關東軍和中國人民「共同抗日」的輝煌戰績,說是「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結的戰鬥友誼,奠定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牢固基石,鑄就了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堅實基礎」。
大使先生把當年蘇軍出兵東北打日本,和今天「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扯在一起,又是「牢固基石」,又是「堅實基礎」的吹,顯然大大有失分寸,吹水過了頭也。蘇軍出兵東北,是二戰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環,也是「蘇聯衞國戰爭」的一環。當年日本百萬關東軍陳兵東北,最大的戰略意圖是為了尋機從「東線」入侵蘇聯。
因此,無論「西線」打得多麼慘烈,蘇軍在「東線」一直屯集重兵。當「西線」大獲全勝後,蘇軍便乘美軍消滅了日本大部分海空軍力,中國也對侵華日軍展開全面反攻之機,對日宣戰,一舉打垮了關東軍。對此,世人一直心中有數,誰也沒有太當回事,更和六十五年後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