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卜算子》寫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臨江仙》下闕也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有說人窮而後工,但文學以外,人品性格,如蘇軾不畏權奸,不怕貶謫,才可百世之下,還受人尊崇敬重。
「揀盡寒枝不肯棲」,指的是人有原則便有選擇,願意「忘卻營營」,而嚮往「江海寄餘生」,則是指進退有度,悉依本心,全不勉強。
蘇軾一類是中國的優良文人傳統,可在朝亦可在野,並不苟且,這樣的思想超越得失利害,才是風流灑脫。
可惜,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所謂市場大潮底下,我們只見到從美國傳來極端急功近利的工商管理一類課程,從本科到博士,是把中國的人才全部變成市場裏的企業經理,每天算的是怎樣多賺一個錢,帳上多爭一個百分點或多少點子的利息或利潤增長。孔方兄或電子數字以外的人和物,乃至人情世故、社會文化道德,全然不知、不顧。像蘇軾那樣有感情、有承擔卻可取捨的文人性格,他們既不明白,亦難以理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不過是二十年時間,中國的文人性格便似乎在歷史現實中消失,也包括共產黨革命成功所賴的人文精神。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