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實行次輪量化寬鬆(QE2),在新興市場過熱的資產市場火上潑油,香港股市、樓市熱上加熱,更可憂的是,在聯匯制度下,香港沒有抗衡的政策手段,由於聯儲局決定較長期維持低息,致使香港得以更有時間、空間去炒高資產。面對這種情勢,縱使香港九七金融危機殷鑑不遠,為避通脹侵蝕,更多市場參與者及投資者,仍冒着風險選擇擁抱泡沫,游走泡沫時空去博一博。
港股風高浪急,證監會開始加強盯緊證券行,上周已向經紀行發出通函,要求經紀行密切監察其營運能力。還特別針對上市公司大型供股活動,要經紀行制訂程序,適時向客戶傳達訊息及處理客戶指示。監管機構發指引、提醒做措施之餘,應當有實際的巡查,去保證所發指引得到落實。證監有必要採取巡查的行動,但業界指孖展借貸早已收緊,經紀行自我克制,每日都檢視,以便跟足財政資源規定。
金融危機給全球留下的重大教訓之一,就是僅靠金融機構自律的監管方式,並未足以防範風險。歐美許多大銀行都未有因為內控制度發揮作用,避過金融海嘯引發財務危機,反而順周期的模型管理模式,易於盈利的金融創新的誘惑,顯然輕易地突破內控自律的防線,最終釀成危機。香港即使未如歐美銀行那麼狼狽,也終因雷曼迷債弄致雞毛鴨血。每逢一場重大危機,都會暴露自律監管並不足恃,自上而下的適當監管始終是不可廢弛的。
近期,除上市公司大型供股,以及新股上市集資活躍以外,輪證等衍生工具、即日鮮等短線炒作,也活躍起來,在擁抱泡沫的動機支配下,金融槓桿重新開始延伸,孖展借貸升溫,風險喜好增加,造成泡沫風險的因素,正逐步匯集膨脹,重大升市之後釀成重大危機的規律將再度顯靈。現在到了監管防範的關鍵時刻,當局實在應當寧緊勿鬆。
有人認為,○八、○九年金融海嘯,本地證券行都無出現大件事,歌舞昇平時期無大礙,這觀點千萬不要是監管大員的私心。一方面金融海嘯雖然來得快,但在「灌水」效應下,金融財政也恢復得快,本港金融機構未因財困爆發危機;另一方面金融海嘯當頭,一般風險警覺性較高,而資產繁榮當頭,則利益誘惑常常驅除、削弱風險警覺性。因此,○八、○九年金融危機當頭無出事,並非是資產繁榮安枕無憂的根據。
事實上,為把「傳火棒」的遊戲玩得更熱鬧,坊間有關「市場無泡沫」的聲音仍然不弱。尤其美聯儲QE2剛啟,開動了世紀大泵水,注水量可謂前所未見,本港以九七作為危機發生的參照系數,未必是預測危機的靈籤。但是更大的泡沫,始終並非更大的實體財富收成,只不過是更大虛擬財富的幻影,其破滅只在遲早。既然許多市場現象前所未見,危機更具不確定的詭異,應當告誡人們保持警惕,至少監管者不能絲毫麻痹大意,克盡其責地有指引、又有執行落實地力避金融大災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