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結「斷炊」驚嚇 打窒市場信心

中國有句古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是指籌劃、計劃;整句是指遇事精於籌劃,就得以成功,疏於籌劃則不能成事。本港人民幣貿易結算面臨「斷炊」威脅,可能應了籌劃不周招致難以成功的說法。日前,突然宣布承擔本港人民幣清算的中銀香港,今年向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兌換人民幣的額度用罄,暫時叫停向參與行出售人民幣,須勞動金管局首次啟動貨幣互換安排,調動百億人民幣頭寸救急。

事發突然,市場頗為措手不及,原因在於貿結資訊透明度不足,事發後市場難免生疑。中銀香港今年兌換額度共八十億元,但九月份用去一半,對此外人不知情,難道清算行、金管局都不知情?以此為據,不用甚麼管理智慧,已可判斷今年額度不夠用確定無疑,何以要等到十月需求暴增,以致額度用罄,才拉響警報?「斷炊」的驚嚇本是可以避免,或者讓市場早有準備的,但當局硬是釀成了一次突然襲擊。

或者當局對貿結「斷炊」有恃無恐,因為有二千億人民幣的互換安排打底,心想好易周旋。互換安排本有應付突發危機,救急救難的用意,過分應用於維持日常運作有欠妥當。另外,五至六間本港銀行人民幣業務較活躍,估計頭寸約達六十億至七十億元,因而金管局勸喻銀行先利用本身頭寸。本港銀行渴求人民幣頭寸,眾所周知,銀行先換中銀香港的額度,保留自身的頭寸,足見銀行界樂於與清算行交易,不想動用本身的資金,為客戶提供貿易融資,有意囤積人民幣作其他用途,金管局能否促成銀行先盡用頭寸不無疑問。

當然,貿結人民幣不敷供應,可以反思當初額度釐定落後於形勢、太過保守。事實上,早期本港貿結冷冷清清用量不大,應在估計之內,但當初已有將會愈來愈旺的判斷。即使初時取態保守有理,到了今年八月,結算額累計已達七百七十九億元,較七月的三百九十三億元增長近倍。金管局雖不願透露近兩月的結算量,但兌換需求強勁已早有勢頭,及早向中央反映,爭取明年提高額度,不是愈早愈好嗎?

貿結「斷炊」正值年尾,也是企業結算的旺季,突然暫停售人民幣,對企業急於結算構成影響。金管局調劑的互換安排機制的人民幣,給銀行使用時,定價將視市場資金情勢及個別銀行而定,離岸同業拆借求過於供,匯價較在岸市場高已是定數。換言之,缺頭寸的以中小銀行為多,以及需要結算的企業,他們都將面對付出較高成本,使用拆借頭寸。因此,出現貿結「斷炊」,即使金管局能解決供應,也免不了抬高了銀行及企業的成本。

人民幣貿易結算剛出現蓬勃的勢頭,卻碰上「斷炊」的驚嚇,無疑打窒人們對貿結穩定發展的信心,當局理應及早補救。其實,面對除貿易結算之外,更多供投資人民幣產品正在籌劃之中,人民幣需求呈現爆炸性增長,以致頭寸嚴重不足,已是明顯不過的趨勢,與中央關乎額度的商討,須有遠見地進行,力爭摒除保守的取向,既然人民幣國際化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離岸業務一經開步就望其成功,不讓其因「不預」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