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運動捲神州 億萬農民逼上樓

內地「新農村」建設走入歧途,地方當局為了增加建設用地,打着城鎮化旗號,大舉拆村並居,強迫農民離開世代居住的村莊庭院。這一被稱為「消滅村莊」的圈地運動來勢兇猛,規模空前,怨聲載道,為社會穩定埋下新的計時炸彈。

近來在內地農村,一座座高層小區拔地而起,河北將建七千五百座農民新村,山東計劃讓七十萬農民上樓,一場讓農民「上樓」的運動,正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進行。這場「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滅村運動」,令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許多不願離開村莊與庭院的農民,被地方政府用盡各種手段「逼上樓」、「打上樓」和「趕上樓」。

表面上看,拆村並居加速城鄉一體化,讓農民變為「市民」,不失為城鄉一體、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安排,但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方當局急於拆村、滅村,目的並不是為農民着想,而是為了增加建設用地賣給開發商,賺個盆滿缽滿。以山東諸城為例,當局宣布取消轄內所有行政村建制,取而代之的是二百多個「萬人新村」,而當局藉拆村並居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每年土地收益高達三億多元。

對廣大農民而言,雖然「滅村運動」使他們住上公寓樓,過上所謂「城裏人」的生活,但是水、電、氣、污水處理等公共配套嚴重缺失,以及就業、上學、社保、醫保等一系列攸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內予以解決,所以「上樓」只是蠅頭小利,中看而不中用。

拆村滅村 上樓致貧

最不合情理的是,「逼上樓」的農民不得不離開祖輩賴以生存的土地,還要與庭院經濟分手,令生活成本大幅提高。以前蔬菜可以自己種,現在甚麼都要到市場去買,加上房屋裝修、物業管理等基本開支,農民收入不增反減,各項補償有限,到頭來還要面對「上樓致貧」的窘局。這難道就是當局要建設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新農村」?

伴隨着「拆村滅村」,各地暴力拆遷之風愈刮愈猛,社會不安定因素日增。一方面,出自官員之口的「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拆遷養活知識分子」等奇談怪論甚囂塵上;一方面,民眾以暴抗暴、抗議強遷的極端事件屢禁不絕。從官民對立到官逼民反,社會還有甚麼和諧可言。

不錯,拆屋重建,農民上樓,對中國農村城鎮化而言,恐怕難以避免,但當局應以民眾利益為依歸,拆村須有三個前提,一是確保小城鎮、農民公寓樓配齊基本生活設施,二是確保農民離開土地後收入穩定增長,三是確保農民自覺自願地「上樓」。否則,農民無利可獲,拆村滅村運動與英國十五世紀的圈地運動又有甚麼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