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似喜還憂 經濟利不掩弊

滙豐中國發布,十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五十四點八,高於上月的五十二點九,增速加大至四月以來最高。同時中國物流與採購聯會公布的PMI,相較滙豐中國的數據僅弱○點一之微,兩者在分析上並無分別。這項數據在七月份降至五十的盛衰線以下,現時已回升超過五個點,說明製造業增長動力持續上升。市場的反應顯示,數據被視為喜報。

製造業增長動力上升,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季節因素,二是投資因素。根據歷史數據分析,十月份新定單指數均處高位(金融海嘯時期略低),顯示以往同期一般情況下,屬市場旺銷季節,商品流通加快,十月新定單的增長指數,已接近經濟高漲時期的水平。然而,新業務整體增幅大於新出口定單增幅,顯示新業務增長主要來自境內市場。

帶動製造業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佔了重要一席。首九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百分之二十四點五,增幅雖呈放緩,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為十三萬九千億元,較去年同期的十一萬二千億元,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四點五,加上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加速,以及四萬億相關投資項目的跟進,帶動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當月製造業產出激增,為年內最多,但平均投入成本大幅上揚,漲速是○八年七月以來最快。

照製造業增長形勢,專家推測第四季GDP增長可「保九」。數據在呈現報喜的背後,是隱憂的隨之而至,旺盛的需求致投入成本增加,導致出廠價格上升,預示當月消費物價繼續推高,被推上周期性高峰亦不出奇。因為PMI投入價格指數已升逾三十一個點,煤、棉、糧、鋼鐵價格皆上漲,在農產、食品漲價基礎上,重演資源商品傳導通脹急升勢所難免。

由此可見,製造業帶動經濟增長,但能否造就企業盈利是不無疑問的,購進價格攀升,成本壓力加大,一種可能是企業忍受削減盈利,另一種可能是向下游銷售環節轉嫁成本,後者會是企業的當然選擇,但亦可能導致滯銷,造成銷售盈利「雙輸」的風險。新出口定單按月略降○點二個百分點,顯示外部市場並不濟,內部市場在通脹影響下,工業品的購買意欲足以追上製造業擴張,明顯存在疑問。這種狀況對經濟良性循環,構成重大變數。

PMI強勁實則發出通脹警示,無疑會引發採取緊縮政策的預期,有專家已發出年內再度加息的預測。現時股市作出利好的解讀,那是因為PMI印證經濟回升的態勢,可引發投資者追捧,隨着加息預期升溫,股市亦有機會受壓,造成波動、反覆的走勢。中國PMI數據強勁,亦令外界認定決策者有更大空間,容許人民幣升值。

換言之,中國很快面臨對內加息、對外升值,雙重預期的夾攻。加息與升值,皆為決策者深存顧忌、不欲急為的動作,在PMI維持強勢之後,當局一旦被「逼上梁山」,加快雙向出手,將對中國經濟發生相當的負面影響,直至擾亂經濟慣常運行猶未可料,成為發生變數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