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業發展新戰略 國進民退勢重演

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預計,今年全國汽車產銷總量將超過一千七百萬輛,達到美國史上最高水平。這個捷報的背後是隱憂,一方面快速增長的銷量,會快速消耗掉購買力,市場飽和點加快到來,會使汽車的產能過剩提早暴露;另一方面銷售快速增長,正引發汽車質量問題,數據顯示今年汽車用戶平均抱怨率為百分之十六點一,比去年高了一點二個百分點,當中對產品質量的抱怨佔七成,比去年高了十一點二個百分點。

兩項隱憂的關連,可致使內地汽車業發展停滯不前。因為快速增長的需求,不但導致技術開發鬆懈下來,也使品質控制及質量改進被嚴重忽略。老牌汽車企業豐田、本田今年連串召回事件,這種品質大倒退的例子,很快可能在內地新興的汽車企業中重演。工信部官員表示,國家部委基本就發展新能源汽車形成共識,將把純電動汽車作為汽車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

內地汽車業還在傳統汽車產銷,尚未建立起國際品牌地位時,已面臨轉型的需要,發展專注力快速轉移,可能招致內地未能把握超前發展的能耐,永遠跟跑國際,打不響自身品牌,只能國門之內稱雄。論規模,國有企業已力足主導汽車業,具有能與跨國企業一較高下的規模,也因而形成獨特的國情,即在行業競爭上,國企外爭不足、內鬥有餘,外爭外行、內鬥內行。

內地當代汽車業崛起,可以說是民營企業催化的。雖然國有車企出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長期以來產品老化、市場有限,直到改革開放後,民企開拓車業闢出發展新天地,逐漸形成銷售市場,甚至輸出海外,在民企開拓有成的基礎上,國有車企大舉介入攻城略地,與民企形成分食的強勢,這樣的演繹非自今時始。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經營不善、虧損纍纍,當政策喚醒鄉鎮企業後,在工業範疇平分天下,鄉鎮企業佔半,自那個時期以還,雨後春筍般崛興的民企,扮演着產業開拓的角色。上世紀末國企在改制或上市後,甩掉包袱挺進各行業,逐漸把民營企業擠壓到有限的市場地位。民企開天闢地,國企後發先至,因為彼此經營的「秉賦」條件不同,這種國情背景的現象,用內地的說法叫做「國進民退」。

國企現今再也不是經營不善、虧損纍纍那副模樣,產業張力、財政實力,不但對內可爭,對外也具有收購合併的能力。在汽車產業範疇,只要確定純電動汽車作為轉型的取向,先行開拓電動汽車的民企立即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處於被動局面。因為政策確定的產業取向,總會是國企先得甘霖,以致如虎添翼,民企難敵。

相同運程的也包括諸如風電、環保節能一類新興產業,只要有決策定向,得到政策扶持,先開拓的民企總是鬥不過後發先至的國企。若然資金充裕,而投資門路有限的情勢不變,國進民退就很難避免,無論政策有何辯解,在現實中民企與國企所謂公平競爭,只是停留於理論,未見諸於實踐。如何匡正國進民退現象,順應國際潮流,以國退求民進,是「十二五」時期調整結構,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任務,也是中央不可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