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置業須謹慎 切勿添煩又添亂

儘管港府較早前推出「九招十二式」等穩定樓市措施,但依然無法遏止樓市升浪,於是乎,社會各界要求復建居屋的聲音再度高唱入雲,繼港區人大、政協以及地產界人士紛紛表態支持,身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亦開腔為資助市民置業造勢。

事實上,對於是否復建居屋,當局一直舉棋不定,當年明確宣布全面退出居屋市場,如今一旦出爾反爾,難免引人質疑。正是基於這種顧慮,據說當局即使為資助市民置業開綠燈,也不再稱為「居屋」,以凸顯措施僅屬短暫性質,減低對樓市的衝擊力。張炳良明言,居屋過往並無衝擊私樓市場,日後即使資助市民置業,亦不一定會以居屋形式出現,這樣可以有更大靈活性。這番言論顯然不是無的放矢。

其實,日後推出的資助房屋叫做「居屋」還是其他名稱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如何解決夾心階層上樓難的問題。必須看到,樓價不斷飆升已衍生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造成嚴重的社會分化,在這種情況下,重推資助市民置業的措施,已是無可避免。

我們認為,即使當局決定復建居屋,也不能沿用過去的做法,必須調整綠、白表比例。眾所周知,港府當年興建居屋的原意,一方面是協助公屋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是加速公屋單位流轉,縮短輪候時間,所以公屋居民透過綠表申請居屋一直可獲優先揀樓。然而,時移勢易,隨着夾心階層置業需求增加,以白表申請居屋的市民亦愈來愈多,儘管房委會最近已調高白表比例,但仍然是僧多粥少,遠遠無法滿足白表申請人的置業需求。

以最近一次推出的三千二百多個居屋貨尾單位為例,共收到三萬九千份申請書,超額認購達十一倍,白表申請數目足足是綠表四倍多,以致有人形容,成功抽中的機會有如「中六合彩頭獎」。必須看到,在這批白表申請者當中,大多是買不起私樓,但又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的夾心階層,可以說是「高不成,低不就」,處境非常尷尬,如何解決他們的住房需要,正是當局必須正視的問題。

當然,資助市民置業,復建居屋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房協曾提出興建針對中產階層的出租單位,讓有需要人士可以先租樓後置業,在租樓期間儲錢付首期。也有人建議引入帶有儲蓄性的「流轉公屋計劃」,在協助夾心階層上車的同時,亦可加速公屋流轉。

不管怎麼說,樓市急升固然不健康,但如果樓市急跌,同樣會帶來災難,在這方面,香港人曾有慘痛教訓,至今猶有餘悸。港府當年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恰逢亞洲金融風暴,雙重打擊之下,樓市急瀉,不少市民淪為負資產,苦不堪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港府順應民意,推出適當的資助置業措施,無可厚非,但必須小心衡量,避免引起樓市劇烈震盪,否則,結果只能是添煩添亂,得不償失。

正所謂過猶不及,當局固然必須避免重蹈「八萬五」覆轍,但虛應故事、繼續迴避問題也不是辦法。總而言之,要在確保市民安居樂業與保持樓市健康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關鍵不在於是否復建居屋,而在於制訂一套清晰明瞭、具前瞻性及可持續的房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