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質疑與批評聲中,當局公布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薪酬中期檢討報告,「認為各人的工作表現整體上符合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決定維持他們的薪酬不變。」顯然,這是一個和稀泥式的政治決定,非但不能消除民間的不滿情緒,而且只會適得其反。
這批政治新貴的表現如何,民間早有公論。早前有電台向立法會議員發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總共十八名政治新貴中,僅一名副局長及一名政治助理評分合格,其餘十六人「肥佬」。同時,有過半受訪立法會議員認為,大多數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應該減薪。另一項民調結果大同小異,七成受訪市民表示,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整體表現不合格,逾七成半市民要求他們減薪,近半數市民更認為應該大幅度減薪。
民意昭昭明甚,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上任兩年以來表現不濟,物非所值,港府卻力排眾議,竟然認為各人的整體表現符合要求,並決定劃一凍薪,這說明甚麼呢?這只能說明港府擇錯固執,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縱觀這份中期檢討報告,充滿自相矛盾。如果港府認為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表現符合要求,就應該為他們加薪而不是凍薪。今年所有公務員及公營機構僱員都獲得加薪,獨有十八名政治新貴凍薪,這不是很奇怪、很反常嗎?換言之,如果其他人獲得加薪,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卻被凍薪,這只能證明他們表現欠佳,怎麼會有「整體表現符合要求」的評語呢?港府無法自圓其說,遑論服眾。
不僅公眾不認同,連表現較佳的政治新貴也會覺得不公平。十隻手指有長短,由於每個人的表現不同,公平的做法是,應加薪則加,應減薪則減,對於表現差劣的、民望特別低的,就應該辭退,才能發揮獎優汰劣的作用。當局劃一凍薪,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賞罰不明,這種大鍋飯制度只會培養「庸才」,而不可能挽留「人才」。很明顯,檢討機制形同虛設,不過是掩人耳目。
這就難怪,檢討報告公布後,立即引起各方強烈質疑。正如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指出,難以理解政府今次的決定。他認為,這批官員是政治任命,應該向公眾負責,當局既然決定劃一凍薪,就需要說明其理據,然而當局並沒有作出解釋,市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的工作表現是否符合要求。政黨人士也大表失望,直言市民希望的不只限於薪酬檢討,更應該就擴大問責制進行整體檢討。
的確,政府架構已經夠臃腫了,有必要再聘請這批政治官員嗎?過去,每個政策局只有一名局長,擴大問責制後,在局長之下加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另有公務員體系的常秘和副常秘等等,明顯是權責不清,人浮於事。事實上,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於法無據,本來就是一個怪胎,上任之前就鬧出國籍及薪酬風波,上任之後仍然醜聞不絕,劣評如潮,非但沒有幫助港府提高施政效率,反而添煩添亂,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一個源頭。如果說,擴大問責制是一項試驗,過去兩年的實踐證明,這項代價昂貴的試驗已徹底失敗。
宋朝的蘇東坡指出:「從來天下之患,無過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轉換時空,這不正是香港現實的寫照嗎?港府民望長期低落,泥菩薩過江,自身尚且難保,還要繼續背着副局長及政治助理這個沉重的政治「負資產」,結局會如何,不難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