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隧加價勁擾民 可恨港府太無能

昨日是西隧加價後第一個工作日,不出所料,使用西隧的車輛更見稀疏。運輸署資料顯示,在早上七時至十時的繁忙時段內,西隧的車流量為一萬架次,比上周同期減少約一成;紅隧則有一萬七千架次,比平時有所增加,使得本來就大排長龍的紅隧更加擁擠不堪,引來怨聲載道。

市民的怨氣是可以理解的,以小巴為例,西隧加價後收費六十元,而紅隧收費十元,兩者相差達五倍。再看單層巴士,西隧收費九十元,紅隧收費十元,兩者更相差達八倍。這不是因為紅隧收費太低,而是西隧貴得過分,貴得離譜,貴得荒謬,難怪有人形容西隧是「按住搶錢」。同樣是過海隧道,公營隧道與私營隧道的收費水平差天共地,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司機決定走哪一條隧道已不言自明。所以,西隧每一次加價都會產生趕客作用,不但進一步造成車流失衡、交通混亂,因此導致的社會成本及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西隧加價帶來了連鎖反應,行走荃灣至西環的紅色小巴已決定跟隨加價,其餘六條經西隧紅巴線也將在本周內決定是否加價,而九巴及龍巴早前已申請加價,可見西隧加價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勢將掀起公共事業的加價風,因此而增加的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市民收入未見增長,各項支出卻不斷上升,生活更是百上加斤。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隧加價周期發作及因此帶來的惡性循環,已成為本港交通亂象的絕症,更是民怨的爆發點之一。對此,港府難道就束手無策嗎?當然不是。不少意見認為,港府可以贖買方式,提前結束東、西兩條私隧的專營權,通過統一機制調節三條隧道的收費標準,一勞永逸地解決車流不平衡的問題。也有人建議開設第四條過海隧道,或者將公營隧道免費開放,迫使私隧減價。還有建議指出,可以延長專營權的方式,換取隧道公司調低收費。

辦法總比問題多。其實,從私人企業手上贖回隧道經營權,在海內外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鑑,例如南京長江隧道建成後,亦曾出現收費爭議,市政府從善如流,最終動用五十億元購回經營權,輕易解決了這個問題。

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決不是問題。港府坐擁龐大財政儲備,完全有能力、有手段解決私隧問題,關鍵只在於港府有沒有決心而已。遺憾的是,港府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的官僚思維,對問題坐視不理,一拖再拖,實在迫不得已,就使出「顧問研究、公眾諮詢」等慣招來敷衍民意,港府前年委託顧問公司就三條隧道車流量作出研究,原計劃去年底提交報告,其後延期至今年第二季,但至今仍未見蹤影。運輸及房屋局近日承認,報告仍未完成,也未有具體提交日期。由此可知,當局根本就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所謂顧問報告未完成,不過是個「拖」字訣。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西隧問題久拖難決,正是回歸十三年來,港府無所作為、一事無成的寫照。老實說,西隧之所以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再肆無忌憚地大幅加價,原因不是當年「不平等條約」的保護,而是吃定了港府太過無能。

記得港府高層早前說過,政改方案通過後,將集中精力改善民生。周期性「陣痛」的西隧加價問題,正是關乎民生的議題之一,港府若連西隧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能取信於民呢?如何能令市民相信,港府仍然有管治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