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工會鬥爭分化工人

工業行動,往往是當事態發展到最最嚴峻、勞資雙方談判陷入僵持的情況下,勞方會兵行險着,以有可能影響公眾利益的行動去逼迫資方讓步。過去多次都是在政府的斡旋下,資方和勞方各自讓多幾步,才令事件獲得圓滿解決。

不過,今次本地四巴職工的工業行動,其收場卻是令人大跌眼鏡,不止政府沒有從中積極斡旋,就是連參與工業行動的四巴職工人數也是相當之少。

有人更謂,參與工業行動的職工,爭取加薪百分之二點二的幅度與獲加百分之一點八相差實在不遠,這裏就顯得工人示威的理據薄弱,不僅未能獲得市民的同情,反而因為工業行動損害到市民利益,市民倒過來不支持他們。

今次工業行動的失敗,更牽扯到工會與工會之間的角力。工聯會屬下的四巴工會早已接受資方的加薪幅度和福利安排,令有六成二的四巴職工鐵定不參與工業行動。有傳言說,職工盟有見「形勢比人強」,才想到以工業行動來喚得市民支持,挽回劣勢,惟最後事與願違卻是始料不及。

事實上,這兩個工會的戰幔早已展開,新近的就有剛獲通過的最低工資法案,職工盟以在建制外爭取最低工資立法達十三年自居,而工聯會在○三年開始支持立法,並認為法案獲通過歸功於其在建制內向政府施壓。

綜上所述,這次工業行動,不難看出工人是慘被當作政治棋子,但是,工人的眼睛始終是雪亮的,十分清楚哪一個工會是真正為工人的福祉做事。工人的利益就是公眾的利益,脫離這種想法的人,又憑甚麼代表工人爭取權益?